作者:扬之水
2020-12-30·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50个字,产生3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冬景货郎图》
故宫博物院藏品,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我所知道的才不过是已经向公众披露的部分。即便如此,从中选取一件作为话题,也是大费踌躇。以门类说,绘画则我尤其感兴趣,但却不是艺术史中的名品,而是以写实为要义且常常被视为“匠气”的一类工笔画。那么我这里的“选”,便不是选美,而是选择所爱。于是乎选中明代佚名作“春景”“夏景”“秋景”“冬景”货郎图四幅。受限于“规定动作”,只举春景和冬景两幅。
货郎图是历代风俗画中满溢欣悦的一类,画笔下,容质俊净的货郎手摇蛇皮鼓,口唱“货郎儿”,或歇担,或驻车,笑迎手拈铜钱走来博易的主顾——每每是妇人和小儿,正所谓“杏花天气日融融,香雾霭帘栊。数声何处蛇皮鼓,琅琅过金水桥东。闺阁唤回幽梦,街衢忙杀儿童”。卖鲜花,卖首饰,卖吃食,卖饮子,成为一年四季街衢和深巷中流动的欢乐。
历代货郎图中,最为人推重的是南宋李嵩的画作。不过正如学者黄小峰所说,“它并非直接描绘百姓日常生活,而是通过一种杂扮表演来曲折反映另一种现实。进一步说,其目的也并非是演剧本身,而是它们表演时的时间与空间——上元节与皇家组织的庆典”。因此画作里特地标识的“三百件”,不太可能是生活中一副真实的货郎担儿,这样一副担子,其实也很难挑得起,走得动,且走得稳。但抛开这一类画作中可能有的皇家意旨不论,从风俗画的角度审视细节,它仍能为我们讲述画里画外的故事,比如画作的时代乃至延伸下来的一个长时段内,宫廷与民间的共同认知以及认知中所包含的生活细节之真实,即便是在一如既往表现物阜民丰的主旨下。
货郎图在明代臻于极盛,构图和情景以至于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也都渐趋程式化。不少画作是出自宫廷,因此风格一变而为富丽华瞻,成就宫禁气象。货郎的装扮多是衣裳济楚,甚至一身纱罗,巾裹上的巾环或玉或金,自然不是宫墙外担着担子走街串巷的真实形象。农具以及寻常百姓的家用什物便成担子上的点缀,多的是明周宪王《新编黑旋风仗义疏财》杂剧所唱“卖着些百样时新”。这时候用“四景”来分题的《货郎图》,大约一面为着方便悬挂或用于屏风,一面又暗寓太平乐事依岁时节序而终年不断。其实所谓“春”“夏”“秋”“冬”,四景的分别在画作里不过是以花卉的不同约略见意,也不妨看作只是一个名称。而我喜爱宫制货郎图的理由之一,便是它以画图的造型准确、傅色明丽,使得画中的“百物”多可辨识,且有图文相并的识字课本及明代日用百科相互印证,又有传世与出土的实物可以相互发明。且以我考证得来的器物名称来读图。
“春”“夏”“秋”“冬”四幅出自清宫旧藏,皆为绢本设色,中堂的尺寸,也都是标准的皇家样范,可谓“宫制货郎图”。“夏景”一幅高招“上林佳果玉壶冰水”,更是以龙凤妆点物件,“高肩担儿”上竟也是一对蟠龙,直似《水浒传》第七十五回里挑着御酒的“龙凤担”。
发表文章10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336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名物专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