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敏
2018-02-06·阅读时长1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53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凉山彝族百姓渴望改变命运,公益组织认识到做教育才最有效
去西昌市四合乡的路极其泥泞,摩托车是唯一自如的交通工具。所谓的路,有时候称为泥淖更合适,老乡的摩托车半个轮子陷在前人的车辙里,褐红色的烂泥巴甩得到处都是。我们眼见一辆SUV在泥地上打滑,四个轮子在山路上横着走,看得胆战心惊,感觉分分钟要滑下山去。一辆大卡车干脆陷住了,司机无助地站在路边,只有一名农民正杯水车薪地用锄头挖开一条通路。
四合乡离凉山首府西昌市并不远,山路的前半截还能回望到远处州府现代化的楼群。但是车行半小时,就遇到拦路的一群黑白的山羊,放羊的男孩已经十几岁了,完全听不懂汉语,打招呼时一片茫然,默默跟着母亲把一群山羊赶上山坡。从泥地里第二次把摩托车拔出来后,我们终于到了四合乡永定村火普组,这里是典型彝族山村的样貌:土坯房外挂着成串的玉米,仙人掌遍布墙头,一些学龄前的彝族孩子在房前自己打滚玩耍,个个拖着清鼻涕,因为不会汉语而无法沟通。
在一片土坯房中,雪白水泥墙的索玛花爱心小学是全村最显眼的建筑。4年前,索玛慈善基金会在这里建了一座板房小学,今年正在重新修建成钢筋混凝土建筑,工程已经完成了90%,因为“最悲伤作文”引发的风波,正在无限期停工。
发表文章19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74人
熊阿姨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