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7.2 叙事艺术 | 石头之外还有其他叙述者

作者:苗怀明

2020-11-12·阅读时长4分钟

21546人看过
《红楼梦》写了许多纷繁琐细的事件与众多性格各异、活灵活现的人物,调度有法、举重若轻,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在这一讲,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会从叙述者、叙事节奏及预言性叙事三个关键点入手,为大家分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7.2 叙事艺术 | 石头之外还有其他叙述者

17.3MB
00:0012:34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之所以说石头是全书故事的主要叙述者而非全部叙述者,是因为按照作品的交代,其他一些人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故事的讲述,其中最主要的参与者自然是曹雪芹,因为他“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可见,石头讲述的故事是经过曹雪芹多年“批阅”、“增删”等艺术加工之后的故事,曹雪芹也是讲述人之一,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同样是很大的,其他如空空道人、孔梅溪等人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故事的讲述。

这种多个故事讲述者的设计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是很有必要的。仅仅从叙事逻辑的角度来看,让石头成为故事叙述者,固然有着特别的韵味,新颖、别致,但就叙事逻辑而言,这位特定观察者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憾,那就是它的视角是固定的,即限知视角,只能随着贾宝玉的行动来观察,存在着诸多视角盲区,比如王熙凤与净虚老尼、赵姨娘和马道婆的密谋,从情理上讲,石头无论如何是看不到的。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但作品不可能只写贾宝玉视野范围内的东西,它还要写到家族其他成员的活动,这势必要用全知视角来弥补这一缺憾。于是曹雪芹等故事讲述者的设计便为这种全知视角提供了合理性和正当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石头、曹雪芹等故事叙事者之外,还有一位超级故事叙述者。在这位超级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红楼梦》产生、传抄及修订的故事中,石头、曹雪芹等故事讲述者则又戏剧性的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变成了被讲述者。

这位超级叙述者自称“在下”,在故事的开头曾出面作过简要的解释:“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这显然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通常采用的说书人的口吻。这种超级叙述者化身为说书先生,给“看官”也就是他预设的读者来讲述一段神话与这部小说创作的相关情况。这种讲述需要一种超然、客观的立场,说书人的身份正符合这一要求。

由于这位超级叙述者与石头、曹雪芹等人处于不同的故事讲述层面,全书也就随之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叙事层次。大体说来,“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这句话之前为一个叙事层次,之后为一个叙事层次。前者是对全书故事由来及创作情况的交代,后者则是主要故事即贾府兴衰、宝黛爱情的展开。显然,从叙事层次上讲,后者是从属于前者的。如果将后者称作主故事层的话,前者则可称作超故事层。

从叙事逻辑的角度来看,超故事层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主故事层以石头和曹雪芹为故事的主要讲述者,如果此前没有一段两位故事讲述者的交代,就会显得非常突兀,难以理解他们特别是石头为何具有故事讲述者的资格。

在超故事层,故事讲述者虚设了一个神话场景,即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神奇故事。不仅为全书故事设计了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开篇,还将该书的创作意图、修改经过借此作了巧妙的交代。由于这个故事和后文的贾府盛衰故事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作者对两个故事层故事叙述者的身份、态度和口吻各自有着不同的要求,这自然就需要多个叙述者来承担不同的讲述故事的任务,作品也就因之分成多个叙事层次。

作品还通过癞头和尚和破足道人将两个故事层贯穿起来,使两个故事层形成一种呼应关系。

葫芦庙失火烧甄家,士隐听歌遇跛足道,大丫鬟买线得奇缘

(清)孙温绘,《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

《红楼梦》的这种叙事手法与西方文学的日记式小说可谓异曲同工。《红楼梦》之后,不少小说特别是现代小说也采用这一叙事方式和结构,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腐蚀》等。

此外,在小说主故事层之下,还有一个亚故事层,在这一叙事层面,有着更多的叙事者,比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刘姥姥讲农家趣事、贾宝玉给林黛玉讲耗子精故事、兴儿给尤氏姐妹介绍贾府情况,等等。

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不同的叙事者会采用不同的叙事立场和态度,多个叙事者会形成一种多声部叙事,使作品内涵大为丰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连环叙事模式。

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看,这种多声部、多层次的叙述方式使作品富于变化,产生一种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奇妙艺术效果。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了解作者的这一叙事手法对深入理解、欣赏作品是有帮助的。比如作者问题,不少人因作品多个故事叙述者及叙事层次的设计而怀疑曹雪芹的著作权,殊不知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艺术手段而已,石头作书、空空道人传书的描写与前面石头补天、下凡的故事是相对应的,而不能坐得过实。如果将这段描写当作真事,则也应将篇首的神话故事全部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因为它们都是一体的。承认神话故事的虚构而只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显然是以偏概全,对作品艺术手法缺乏正确、深入的理解。

再比如作品的真假问题。既然作者不希望读者将作品看得过实,和现实生活对应起来,并用含糊朝代、官职、地点等手法来达到这种效果,读者就应该尊重作者的这一要求,“取其事体情理”,而不必求之过深,无限发挥。否则,一味怀疑作者在字里行间设置什么密码,隐藏着什么重大的历史秘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忽视了真正应该注意的东西,这是有违作者本意的,也是对作品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歪曲,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好的,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一起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文章作者

苗怀明

发表文章8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66人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永远的《红楼梦》

“北大与红学”系列课程

1323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