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精神病患者》里的“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05·阅读时长7分钟

45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31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1948年,英格丽·褒曼和希区柯克在伦敦合影 )

一扇非常普通的木门,就在通向地下室的楼梯尽端。门的后面,阴暗潮湿的地窖里,隐藏着世界电影史上一个著名的谜。

为了不提前泄露骇人的谜底,导演希区柯克费尽心机。在影片的开机仪式上,所有剧组成员必须承诺严守机密。希区柯克还刻意散布谣言,佯装为并不存在的“母亲”物色演员。而在开拍之前,他已经让助手们买光了一年前出版的同名小说。在复印机还极其罕见的1960年,这种措施的确相当有效。影片制作完成后,没有对记者和影评人举行任何点映,他们不得不和普通观众一起,挤进影院去看这部历史上票房最高的有声黑白影片:《精神病患者》(Psycho,又名《惊魂记》)。

一部杰作的诞生,必然是许多不同行业的精英们合作的结果。在这一方面,电影与绘画、写作等个人的艺术大不相同,倒是和建筑设计非常相似。为了《精神病患者》的诞生,作家罗伯特·布拉克创造了一个既惊悚又足够深刻的故事,编剧约瑟夫·斯蒂法诺的剧本为拍摄铺平了道路。貌似柔弱的男演员安东尼·帕金斯贡献了绝妙的表演。以至于1960年之后,所有姓“贝茨”(Bates)的人,恐怕都不会给自己的儿子取名“诺曼”(Norman)了。这两个原本很常见的名与姓,结合在一起,已经是西方世界里变态杀人狂的代名词。影片中的配乐,令人心悸,过耳不忘,甚至掩盖了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为其他经典影片的配乐,如《公民凯恩》和《出租车司机》。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魏则西事件追问

推广竞价、医院出租与生命尊严

19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