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美的工厂如何数字化

作者:王梓辉

2020-11-04·阅读时长16分钟

358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165个字,产生2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作为一家传统家电制造企业,拥抱数字化为美的带来了发展新动能


本文摄影/张雷

“扫码”工厂

从广州白云机场出发,一路向南,在前往顺德的路上,两旁不断掠过的整齐的工业厂房和商业楼宇形成了某种缺乏美感的一致性。你找不到区域之间的分界,也看不到任何一点田园风景的点缀。这会让以旅游为目的的过客们对窗外风景兴致寥寥,但对那些深谙商业运作的人来说,这种景观背后的经济动能可能要比顺德的美食更令他们着迷。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它位于广州与顺德城区中间的位置。从外部感官上,它更靠近“城镇”这个概念中的“城”,而非“乡镇”这个概念中的“乡”。除了大量工地厂房,整个镇上拥有不下10座以玻璃幕墙为外观设计的高层写字楼,通过北部广佛线连通广州地区的地铁正在修建中,各大顶级商业品牌的身影几乎都能在这里看到。

这当然要归功于当地发达的商业环境。从数据上看,北滘镇在“2019中国百强镇”中位列第16名,拥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与项目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的房地产企业碧桂园不同,家电制造商美的在当地的存在感要更强。除了总部大楼和数座工厂外,北滘镇上还有以“美的”为名的街道、社区及公交车站,更遑论数以千计围绕美的进行上下游服务的供应商们了。

40年前,中国的家电业围绕顺德及其周边的中山、三水等地开始崛起,一大批诸如美的、格兰仕、容声、科龙等家电制造企业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长期占据中国五分之一以上的家电产量。到新世纪的前10年,依托本土巨大的家电市场,中国家电行业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家电产业链。从那时开始,中国家电行业逐渐告别了过去以低成本扩大规模的市场竞争环境,进入了结构性转型阶段。


机械臂在现在的家电制造领域已不是新鲜事物


如今,当我踏入位于北滘镇南部的美的微清事业部磁控管工厂时,看到的已是与10年前完全不同的生产场景。工厂共两层,外观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在一层入口处有一块占据了一面墙壁的大屏幕,屏幕被分成了十几个部分,不断变化着的良品率、故障率等数字在上面跳跃,这些数字将会被传送到相关工作人员那里。再向里走,真正进入生产流程,我在流水线的开端看到了一台三四米高的机械臂,它正在将堆积在面前的一筐筐原材料搬上不断向前的传送带;不远处有一台红外扫描仪,当每筐原材料从它面前经过时,它会自动扫描筐侧面的条码,将相关信息自动录入系统中。由此,生产流程开始一步步在系统的记录与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厂长徐念恩接待了我们,2001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这座工厂的前身,见证了其由旧转新的全过程。他告诉我,磁控管是微波炉内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也就是“微波”的来源所在,而我们身处的这家工厂则是全世界最大的磁控管制造基地,每年的产能将近5000万台,产量占到全球的45%。去年,这座工厂完成了相关的数字化改造,成为美的经常用来对外展示的标杆性工厂。

徐念恩带着我在厂房里转了一圈,从原材料被传送带送至二楼的起点,一路经过对26种材料的处理和焊接,最终汇集到一楼的13条总装线上,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生产流程。其中每个环节的主要劳动力基本都是机器。徐念恩说,他们大概在2015年左右对产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自动化改造,现在每条生产线一共只需要10个人。在那之前,像打包堆货这样的工作都要人来做。“一个人要抱着微波炉堆起来,一天要堆3000台,你可以想象一下劳动强度有多高。”他对我说。

但这个过程中,徐念恩最常提到的词不是机械臂或者自动化,而是“扫码”。“整个U字形生产线接近200米,一共要扫十二三次码。”徐念恩对我说。从原材料入厂开始,装载原材料的塑料筐侧边就是统一的条形码,这些是供应商在出货时就要做的事;然后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完成后,当产出的零部件随着传送带前往下一个环节之前,它的信息都会被传送带上的扫描仪或者传感器计入系统,直至最终出货。

文章作者

王梓辉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355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探访超级工厂

三一重工 华熙生物 富士康 百济神州 美的

1731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