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三一挖掘机:与宏观经济共舞

作者:刘畅

2020-11-04·阅读时长24分钟

584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182个字,产生3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三一重机车间里的工人在组装挖掘机


本文摄影/蔡小川

极致效率

挖掘机的形象总与基建工程密切相连,机器轰鸣,土石飞扬。傍晚,一群白鹭降落到三一重工挖掘机厂的草坪上觅食,出乎我的意料。

三一重工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将近30%,独占鳌头。它的研发总部坐落于苏州的昆山,大部分挖掘机也在这里生产。占地3000亩的厂区,映入眼帘的是厂区中央一条宽阔的草坪,东西两侧各六栋厂房依次排开。自从今年3月国内复工复产以来,工地陆续开工,挖掘机的销量就疯狂反弹,从今年年初基本归零,到全国所有挖掘机企业一个月内卖出近5万台挖掘机,占几乎去年全年国内销量的四分之一。与之相应,当我在10月初来到三一在昆山的厂区,草坪北面广场停满了等待出货的挖掘机,体型大如重型坦克,小如超市仓库的叉车。

除了偶有“新生”的挖掘机在道路上“蹒跚学步”,卡车不时地将挖掘机运走,乍看上去,工厂却显得空旷而宁静,一眼看不出一座每天能生产200多台小型挖掘机的超级工厂的门道。

但将视线收近,环顾四周,所到之处被摄像头笼罩。提醒我注意的人是9号车间的主任孙成军。他管着200多人,工作服不是一线工人的一身蓝色工装,而是笔挺的白衬衫、黑西裤和黑皮鞋,30岁出头、身材颀长,看起来更像个销售经理。只有在查看工作时顺带拧把扳手的娴熟,透出他是个有10年工作经验的老手。他告诉我,从去年开始,厂区内加快推进机器与设备互联,并且陆续装满摄像头,“基本每200平方米就有一个,车间里更是任何空间无死角”。

他所在的车间是组装车间。在这里,所有挖掘机的零件通过43个工位,组装成一台完整的挖掘机。工位之间由上下两重轨道连接,笨重的零件或被吊着,或被拉着在生产线上流动,直到能安上履带行走。200多名工人“嵌”在其中,每个人都手脚不停。孙成军也吐字如飞,脚不沾地地在生产线和办公室之间穿梭。


等待出厂的挖掘机


“去年年底,每个月生产4000多台小型挖掘机,平均每天生产130多台。这个月的任务则是6500台,每天又要多出100多台。”他记得刚工作时,组装车间里的工人和现在不相上下,那时一天也就生产30多台小型挖掘机。而在生产车间,人数最多、工作最辛苦的焊工面色黝黑,一年四季都套着厚重的防护服。如今,脸上戴着防尘面罩的焊工凤毛麟角,焊接工作已基本被机器取代,组装车间成了工人最多的地方。在这里,曾经两个人才能拉动的2米长的扳手已被机器替换,再细小的螺母也会用电动扳手,工人的动作不是拧,而是按一按开关。

而无论哪个车间,监控摄像头都紧盯生产线上的人和机器。孙成军引我关注每个工位旁的监控显示屏,工人在里面被红框框住,活动着的机器则是绿框,一举一动都实时传输,“工人没把安全帽的带子套在下巴上,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不仅如此,每个机床上都装有智能电表,记录用电量,设备使用效率一目了然。在另外的显示屏上,工人和机器生产时的一举一动被实时追踪、集结为数据。孙成军穿得像销售经理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他的确也要根据指标考评业绩,车间内设备互联后获得的数据成为对每一个生产动作的把控,恰是他的依据。

不论是无处不在的机器,还是无时不刻的监控,一切都是为了极致的效率。


工人在组装挖掘机底座


“机器的精度和稳定性都高于人,可以24小时稳定运转,不用培训,也不会出现情绪波动,遇到经济下行,关停机器就行,还不用裁人。”三一重机小挖工艺研究院副院长姜云清向我介绍机器的优点。他所在的部门是制造环节的“上游”,孙成军考评时需要的数据来源于他的部门,他们要采集、整合和解读数据,并且依据这些数据,完善他们的主要工作——验证所有小型挖掘机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并安排、优化生产线。他算了一笔账,如今雇一个工人一年的成本在15万到18万元,一个工位起码需要2到3名工人。而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少则三四十万元,最贵的也不过七八十万元,一两年内就能回本。

姜云清的办公室就在9号车间斜对面的生产车间楼上,下面是机器的轰鸣声,办公室里则是鼎沸的人声。车间的任务也是他们的,同时他们还要保证每年的生产成本降低5000万元。年过半百的姜云清看上去与大学教授无异,只因话说个不停,频频喝水。他告诉我,从去年开始,厂区加速智能化,购买机器人,甚至兴建完全机器操作的灯塔工厂。但只有机器还不够,监控是将机器和人力的功效最大化的手段。他自己也成了被数据监控的一部分。以前发现产能不足,申请购买更多的机器主要凭感觉,如今得先把智能电表等数据都论证一遍,在报告里说明新设备是最后的选择:

“比如智能电表会显示柱状图,绿色是工作状态,黄色是空闲状态。去年刚安上电表时,发现很多机床黄色远多于绿色。大家倒推原因,发现并非工人偷懒,而是由于机器总在等上一个环节的零件送来,而运送时间长的原因是路线太绕。”

文章作者

刘畅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498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探访超级工厂

三一重工 华熙生物 富士康 百济神州 美的

1731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