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光影,空间,与敞开的日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05·阅读时长5分钟

4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0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韩非子皮影剧社从《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获取灵感,还原了百年前的“万园之园” )

乡村,在现在很多城市人的想象中,代表着绿意与丰饶,田野的风雨敲打着泥土,充满柴火气息的炊烟,安静地咀嚼着草料的牲畜,坐在树下聊天的村人。坦率地说,隔着几十年的时空,我对此并不反感,记忆中它似乎就是如此。时空塑造着我们的想象与趣味,麦场上的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装置,满足着当时的我对更加辽阔世界的想象。

一般是夏收刚刚结束,秋忙还没开始的夜晚,吃完晚饭,村人带着小凳、零散的吃食,三三两两开始汇集到麦场。等待放映的时间最为热闹,大人们热烈地聊着天,孩子们来回穿梭,不断打闹着。电影开演,放映机的光柱打在一块白色幕布上,人群很快安静下来,心绪随即跟随电影情节起起落落。最让我欢喜的是,与现在的电影院不同,那是真正敞开的空间,幕布前后,都不妨碍观影,区别只在影像的翻转。

那样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确切地说,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但许多乡人迁往城市,乡村的景观也在朝着城市的面目不断跃进,连接着集体情感的那些公共空间多半也变得无从追寻。不难想象,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宏大叙事没有耗尽它已然蓄积起的巨大势能之前,关于历史与文化空间的存留,即使在有心的国人那里,也多半显得步履蹒跚、曲高和寡。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苏维埃人的“二手时间”

与阿列克谢耶维奇面对面

208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