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维舟
2018-02-0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84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美国作家安德鲁·科伊的著作《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 )
多年前,汇丰银行为了标榜自己是一家“glocal company”(本地化的跨国公司),曾推出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一个西方人混在一群亚洲面孔的人中间谈笑风生时,饭店侍者端上来一大碗看上去模样古怪的浓汤请他喝,他一下就僵住了,随即发现所有人都似笑非笑在看着他,他眼睛一闭,咕嘟咕嘟全都喝了进去。
在这里,“本地食物”实际上是“本地文化”的载体——如果你不能喝下这碗浓汤,那还谈什么你有多了解我们?正如玛格丽特·维萨在《餐桌礼仪》一书中所说的:“分享食物就等于订下了团结的契约,而拒绝食物,通常是最致命的侮辱。”食物从来就不仅仅是食物而已。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美国人如何接受中餐的历史,实质上也是他们如何逐步接受中国文化和华人的历史。
鉴于现在似乎公认“中国菜世界第一”,而中餐馆也确实在美国遍地开花(据统计已有4万家,相比之下,麦当劳、肯德基和德克士在中国不到1万家),人们常常难以想象起初要让美国人接受这种异域饮食时有多么困难。早期来到广州十三行做生意的西方人对中国菜评价甚低,也没什么兴趣,甚至受邀去中国富商家里赴宴时还“自备菜肴”(本书中委婉地批评他们“都不是饮食上的冒险家”)。别的不说,英国旧贵族喜欢肉类轻微腐败下做出的菜肴,但中国菜则一向讲究现杀现做的生鲜滋味。美国人品尝中国菜的最早记载出现在1819年,那已经是他们首度来华35年之后了。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20人
涉猎驳杂,少时沉迷于古典文学与历史,长而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