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作者:张月寒

2018-02-05·阅读时长17分钟

81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688个字,产生3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雪中的京都醍醐寺 )

有时候我们要懂得欣赏一种“一碗白粥”的美。因为越是白粥,则越见功力、越是难烹。“物哀”其实就像日本文化体系里的一碗白粥。寡淡、渺然、清白,但有时遇见极惊喜纯熟的一碗,则会让你瞬间忘了许多过于矫饰的色彩。

“物哀”的日语是もののあわれ。据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一书,“哀”的理念在8世纪日本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中就开始萌芽,及至《源氏物语》等日本“物语文学”,逐渐形成“物哀”。

18世纪的日本学者本居宣长是物哀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他认为“物哀”概念的最高峰是《源氏物语》。这一日本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出现于11世纪。后来18世纪的本居宣长从《源氏物语》中提取了“物哀”的概念,写了著作详加论述。渐渐的,一直延续到今天,“物哀”已是日本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多年来在日本人的现代生活中,也处处有其影子。

文章作者

张月寒

发表文章1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日本风物记

微、秘、素、衰

369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