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生理学或医学奖:给新冠研究者打一针强心剂

作者:袁越

2020-10-14·阅读时长14分钟

155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289个字,产生2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0月6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当地卫生工作者和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为居民免费做新冠病毒检测


主笔/袁越

为什么是丙肝?

正如很多人期待的那样,2020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研究病毒性传染病的科学家。在这个被新冠刷屏的时代,这无疑是个应景的选择。但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下设的诺贝尔奖委员会居然选择了丙型肝炎,这一点让很多专家感到惊讶。中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博士第一时间发文质疑,称“今年诺贝尔医学奖有奇怪之处”,原因之一就是该奖居然颁给了研究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的科学家。

饶毅在文章中指出,诺奖委员会给某个疾病发奖,一般是出于两个原因:要么这个病很常见或很重要,要么其机理或研究过程比较特别。但饶毅认为丙肝发病率较低,长期不受重视,所以今年的诺奖发给这个病不太好理解。

饶毅的这个观点很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见,可惜并不完全正确。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大约有7100万丙肝患者,仅在2016年就导致了将近40万人死亡。这两个数字都不亚于新冠,所以说丙肝绝不是个罕见的传染病,而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乙肝才是最值得重视的那个肝炎,统计数字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乙肝患者总数约为2.5亿,是丙肝的3.5倍。乙肝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80万,是丙肝的两倍。中国现有乙肝患者约7000万,丙肝才1000万,两者更是相差巨大。甚至甲肝在中国的知名度都要比丙肝高很多,像饶毅这样的老一辈中国人肯定都还记得1988年的那次上海甲肝大流行,亲身体会过甲肝的厉害。


2000年6月26日,医生为一名丙型肝炎患者采血


问题在于,评价一种传染病的危害程度不能光看统计数字,还要看细节。甲肝通过饮食传染,大都是急性的,转为慢性病的可能性极低,危害确实不算大。乙肝和丙肝都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都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也都会转变为慢性肝炎,继而引发肝硬化和肝癌,差别似乎不大。但这两种病毒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决定了丙肝比乙肝更可怕。

首先,虽然感染了乙肝病毒的婴幼儿大概率会转成慢性肝炎,但感染了这种病毒的成年人当中只有不到5%会发展成慢性乙肝,其余的人病好了之后就没事了。但被丙肝病毒感染的成年人当中则有55%~85%的可能性会发展成慢性丙肝,所以只要设法阻断母婴传染路径,乙肝的危害性就会大大降低,但丙肝仍然不行。

其次,大部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都属于“隐性携带者”,这些人体内的乙肝病毒处于休眠状态。如果他们的免疫力足够强,能够一辈子保持这种状态的话,他们患肝硬化和肝癌的比例是相当低的。丙肝就不同了,丙肝没有隐性携带者这一说,一旦转为慢性丙肝,就会一直处于炎症状态,这就意味着免疫系统会持续地对肝脏发起攻击,后果相当严重。研究显示,欧美国家慢性丙肝患者得病后20年内会有20%的人患上肝硬化或者肝癌,这个比例比发病后的慢性乙肝人群还要高,更别说再加上那些乙肝病毒隐性携带者了。所以说,丙肝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要比乙肝大得多。

文章作者

袁越

发表文章535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420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改变世界的人

2020诺贝尔奖

1932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