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若茜
2018-02-05·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04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阿摩司·奥兹
)
来北京后的一个下午,奥兹在人大给年轻作家们上了一堂创意写作课。在课上,他说:如果要我布置一个作业,你们猜会是什么?去写一个大概只占半页纸的小片段——一个丈夫和他的妻子,吃完饭后到底谁去倒垃圾?写作的时候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同时对两个人表示赞同,乃至同情,但又要同时对他们双方都抱有讽刺的态度,与他们双方都保持距离。当然,最后不必去关心究竟是谁去倒了垃圾。
此行,奥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了几次不同主题的演讲,说了好多闪闪发光的句子,完成了很多动人的表述。但这个小小的课后作业却成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好像奥兹告诉了我他在写作中最重要的机密。让我想起他曾经在那本被公认为他最好的作品,带有半自传性质的《爱与黑暗的故事》的序言里说的,他写那本书是为了揭示一个谜:“聪慧、慷慨、儒雅、相互体谅的两个好人——我父母——怎么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怎么竟是如此怪诞的方程式,也许好和好相加等于坏?”作家说他自己并没有在书中找到谜底。“作为读者,如果你希望在读过500多页之后发现究竟是谁犯下的罪愆,那么最好还是去读别的书。”别想从奥兹那儿得到答案。
为了解释自己出的题目,奥兹接着讲了一个流传在以色列民间的古老的故事:两个人牵着一头羊来到一个法官面前,其中一个张口说,这羊是我的。不出所料,另一个人说山羊是他的。法官听后,说:“你们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都是对的。”回家后,妻子问法官:“一只羊怎么可能同时属于他们两个人,你为什么说他们两个说的都是对的?”法官说:“亲爱的,你一样是对的。”或许在写作时,奥兹就是在把自己当成那个法官?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707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