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诺兰与《信条》中的时间观

作者:苗千

2020-09-16·阅读时长8分钟

168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02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电影《信条》剧照


英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新片《信条》(Tenet)于9月初在国内上映,这让众多的诺兰影迷和科幻电影迷兴奋不已。在上映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我身边去看了这部新片的朋友给出的评价却是出人意料的不高,有人直呼它是“大烂片”。当然,完全相反的观点也有。有人为了弄清楚电影中的某个细节,竟然在一个星期之内又去看了第二遍,甚至第三遍。这确实让我有些好奇。

口碑走向极端的商业片

颇为有趣的一点是,我听到的对《信条》的负面评价大多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说这部片子实在是没有什么亮点,看了开头就能预料到结尾,是一部毫无新意的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烂俗电影;要么则是说里边的情节线索显得乱七八糟,实在是太“烧脑”,完全看不懂。对同一部电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极端的两种评价?

我赶去影院看《信条》时迟到了几分钟。影院工作人员看到我急匆匆的样子,淡定且自信地对我说:“别着急,反正你肯定会回来看第二遍的!”我来不及回应,走进放映厅,电影里刚刚结束了一场枪战,约翰·华盛顿(John Washington)饰演的主角开始追查这场枪战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逐步揭开了一个足以毁灭世界的巨大阴谋的全部面貌。

和诺兰执导的其他电影一样,《信条》作为一部商业片实在是够长,足足有150分钟。在电影院里坐了两个半小时出来,颇感到有些疲惫。不过与我的很多朋友相反的是,我对这部电影倒是很喜欢。几天过去,我仍在回味电影里的一些细节——不过当我试着回想这部电影的情节,虽然其中不乏用飞机炸库房的实拍精彩场面,却仍然难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走向了两个极端,也明白了我自己为什么又会对这部电影颇为赞赏。

不得不说,《信条》作为一部好莱坞标准型的超级英雄大片,实在是太过工整以至于到了乏善可陈的地步。一个注定要拯救全人类的男主角,一个楚楚动人的女主角,外加一个力量强大且疯狂到想要毁灭人类的反面人物,这个标准的人物三角关系形成之后,辅助以一些吸引眼球的爆炸和枪战场景,然后再去一些富有风情的城市取景——这几乎已经成为好莱坞超级英雄片的标准配置——诺兰导演居然对于这个已经烂俗的配方照单全收。

之所以有人直称《信条》是烂片,正是缘于它作为商业片的不合格。对于如今见识广博的观众来说,这样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超级英雄片难说有什么可取之处。但在另一方面,我又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诺兰导演的雄心壮志。如果观众可以转换一个视角,把《信条》看作是一个假借着好莱坞烂俗英雄电影的躯壳从而延续诺兰多年来的风格,从“硬科幻”的角度去探讨人类时间观的探索性电影,那么可以说这部电影颇具勇气,也颇有些值得探讨之处。

文章作者

苗千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396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通往新冠疫苗之路

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

1927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