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医保基金的收支压力

作者:谢九

2020-09-03·阅读时长4分钟

219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3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按照医保局的改革办法,“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由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计入标准原则上控制在本人参保缴费基数的2%以内,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和现在相比,这次改革的最大变化就是,单位缴纳的医保费将全部进入统筹基金,而不是个人账户,这将导致个人医保账户的收入大缩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保建立了统筹和个人账户两个体系,其中个人账户主要用来解决参保人的门诊费用,统筹账户主要由于解决住院费用。由于部分群体的门诊费用较高,个人账户无法覆盖支出,所以看病压力较大;而部分人群看病支出不多,个人账户中有较多积累,所以个人账户就出现了共济能力不足的现象。这次医保局的改革,就是为了通过个人账户的转移提高门诊保障能力,“减少划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撑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提高门诊待遇”。

这次医保局提高门诊保障能力的改革,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为了降低住院率。最近几年,中国的住院率快速提升,给医保体系带来了较大压力,2008年,我国的住院率(年住院人数/年门诊人数)不到9%,到了2019年,住院率已经提升到19%。住院率快速上升的原因和门诊报销比率不高有较大关系。在个人账户负责门诊费用、统筹基金负责住院的模式下,很多病人会尽量选择住院来报销医疗费用,由此带来了住院率的快速上升。所以,如果提高门诊的报销率,或者说,让医保统筹基金来覆盖门诊费用,可能会缓解住院压力。比如北京市,住院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原因在于,北京市的门诊费用也可以报销,而且报销率在70%以上,很多人不会刻意通过住院来实现报销医疗费的目的。所以,这一次医改提出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通过提升门诊待遇,减少住院压力,进而减轻医保支出压力。

文章作者

谢九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3712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你有偏见吗

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183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