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9-03·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43个字,产生5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博柏利新年“全家福”广告
文/达达
“七夕沙漏包”事件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情人节,巴黎世家推出的沙漏包七夕限量款被推上热搜,要说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便是把原本包身上的英文涂鸦变成了中文的“我爱你”“我爱我”“他爱我”“你爱我”字样。这次热搜准确地讲是被骂上去的,网友吐槽包袋的宣传海报再现了“象牙山”时尚,大大的爱心上还写着土味情话,风格堪比中老年表情包。甚至有人将其贴上了侮辱国人审美的标签。大众舆论又一次说明,时尚界想通过更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方式向消费者示好,犹如在钢丝上跳舞。
这类“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两年前,杜嘉班纳上海大秀在即,没想到“起筷吃饭”宣传片引发了一场公关危机,设计师在处理过程中言论不当,导致品牌临时取消了本次在亚洲年度最大规模的秀。“起筷吃饭”的初衷是为了拉近跟中国的关系,却因为截取的文化符号在表达上有失偏颇而被诟病。不仅如此,维密的“青瓷天使”、博柏利的“全家福”广告,很多国际品牌在演绎中国味的时候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学术一点的说,争议核心在于品牌的文化挪用不当。在设计团队内部多样性不足的情况下,做文化多样性的设计必然是吃力的。
2013年,陈鹏在英国学习服装设计。那时候,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已经不容小觑,对哈罗德百货的业绩贡献仅排在中东石油大亨和俄罗斯富豪之后,更不用说对全球时尚的销售贡献了。国际品牌也已为此开始了解东方审美和生活方式。但在学校里,陈鹏发现“鄙视链”仍然存在。欧洲学生高于亚洲学生,亚洲学生内部又因为各地区时尚发展程度决定了鄙视链上端为日本、韩国,中部为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最后才是中国大陆。时尚品牌会为零售端招一些服务目标市场的销售人员,而总部的设计部门可能仅有一两个韩国设计师,除此之外很少见亚洲面孔。
是起初中国元素在时装周上的呈现多为龙凤、刺绣和青花瓷,它们作为设计师当季灵感的一类元素无可厚非,若专门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一个设计,仅添加符号的做法在陈鹏看来就略显肤浅了。“它需要中国团队的深度介入,跟设计师一起磨合创作。从概念到产品再到视觉,都具有本土的转化,而不是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和姿态去展示他们认知的中国风格。”
维多利亚的秘密演绎中国元素
以青花瓷为例,外国设计师大多演绎蓝白花纹,那在瓷文化中是接近尾声的一步。他们看到了最后的形制,却无法感知拉坯的过程,以及成型前如何去调和浆土与烧制的温度。而陈鹏呢,自幼生长在景德镇耳濡目染,对瓷器从无到有的一点一滴了解都渗入到他的设计之中。乍看他的羽绒用色大胆造型极具形式感,是一种相当西化的表达,再一看,其裁剪基本上为茧形和圆形,跟青花瓷花瓶的胎体一脉相承,具有圆润和一次成型之感。
陈鹏相信具有全球化思维的设计师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如果没有文化挪用就没有了丰富的图像,没有了对比与参照,没有了拥抱幻想、好奇与不同解读的自由。文化挪用必然有好坏之分,挪用不当的基本上都由于对目标文化了解片面,还有部分案例属于对目标文化足够了解,但不够尊重。此次的巴黎世家七夕沙漏包事实上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坏。
七夕沙漏包的宣传图一出,很多人跑去公众号“文刀米”下留言,问其创办人也是唯一作者刘米娜怎么看。记者出身的刘米娜曾获过“中国时尚大奖最佳时装评论员”的奖项,对行业颇具洞察力。她表示理解品牌的逻辑。设计师格瓦萨利亚(Demna Gvasalia)上任后,巴黎世家没有将源自文艺复兴的传统审美作为表达方向,无论是设计还是品牌视觉,一直围绕着诸多亚文化做文章。看看他们在Instagram上的图片和视频就知道了,尽是一些强调与众不同,远离传统奢侈品的表达方式。在一次采访中,格瓦萨利亚提过,他并没有刻意强调丑,而是习惯于在大众认为丑的东西中找到独特的美。刘米娜认为巴黎世家这类视觉很符合一部分小众“时装精”的胃口,通过创造“土酷”小宇宙,收获了一批追随者。“土酷在艺术领域有‘近亲’,叫艳俗艺术,90年代就有了对艳俗艺术的探讨。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艳俗艺术的出发点和时尚领域的土酷不一样,艳俗艺术有批判、嘲讽的成分,土酷更多是调侃和强调多元化,只是呈现出来的效果有些类似。”刘米娜解释道。
即便逻辑说得通,刘米娜还是认为它制作得不够好,“调侃得不到位,土得过时,并不酷。当然,如果用审美观去评述这个东西就没法聊了”。造成这种极端局面的是解读上的偏差。设计师格瓦萨利亚不是只会吸引眼球,他在对传统版形的解构上有一定见地。但读者更喜欢看口号感、极端感的文章,严肃类专访、专业类评论远远不如极端表达的嘲讽吸引人。在刘米娜的印象里,很多被网友怒骂到不得不站出来道歉的品牌和作品算不得文化偏见,更谈不上歧视,相反,戴着“有色眼镜”的是那些对时尚不了解还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她承认挪用不当确实会加剧刻板印象,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刻板印象来自大众,而不只是设计者。另一方面,算不算刻板在不同年代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要与当时的社会心理联系在一起,割裂与社会的关联去讨论它毫无意义,大部分艺术、设计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局限性。是否刻板也在于表达的水准。”她感慨,“可惜,现在没人在意专业的解读是什么,只在意个人情绪的宣泄,任何领域都如此。”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47985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