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麟
2020-08-20·阅读时长5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方麟,来自北京教育学院,我的研究领域是传统文化。今天很高兴为大家讲解“西南联大国文课”中关于《论语》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论语的成书。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的夏历二月二十一日,孔子离世。他就埋葬在鲁城(即今曲阜)北泗上。鲁国国君鲁哀公亲自给孔子写诔文。
自从孔子逝世后,诸多弟子来到他的墓前,为他守墓三年,但是有一个人为孔子守墓守了六年,他就是特别崇拜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各位弟子为孔子守墓期间,大家都很不适应,因为老师离开了他们。他们觉得应该有一个人来代替师傅,让弟子还能像从前那样尊重老师。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长相特别像孔子,这个人就是有若,他的学问人品都能被同门认可,所谓“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所以弟子争相以有若为师,好像有若在,夫子就在。虽然弟子们都在守墓,包括子贡守墓六年,一代巨星的陨落必将使孔门弟子失去核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所有活着的弟子面前:接下来该做什么?
孔门弟子为孔子守墓,唯子贡结庐守墓六年
是啊,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孔子的弟子将用什么方式来纪念这样一个伟人?他们决定编纂一部集子,来纪念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
根据章太炎先生的说法,《论语》的“论”就是“编纂”的意思,“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以及他弟子的语录。《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就是孔子回答弟子和当时的人,还有弟子之间互相讨论问题,以及从孔子那里听到的一些语录。
当时,孔子的弟子特别崇拜老师,每一个弟子听到老师有什么说法以后都会赶紧记在一个小本本上(古代的小本本可能就是一个竹简)。等到夫子死后,门人就把各自所记录的学习笔记收集起来,加以编纂,这就形成了《论语》。
柳宗元在他的《河东文集·论语辨》中这样讲:有人讨论道,儒家学者往往说《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的,这个说法可信吗?柳宗元说,这个未必然。他说,孔子的弟子里,曾参(曾子)年龄最小,他比孔子小46岁,“曾子老而死”,等到曾子将要老死的时候,《论语》还记录了曾子死亡的具体细节和过程。这说明,《论语》的成书距离孔子过世已经很远了。
曾子
等到曾子去世时,孔门的弟子也都凋零略尽了。所以柳宗元认为,《论语》是曾子以及曾子的弟子记录的。为什么?因为《论语》这部书凡是谈到弟子,必定会说弟子名什么或字什么,只有提到曾子时只说字不说名。这是有区分的,古代人说“字”代表一种尊称,而且曾参在《论语》中被称为曾子,为什么孔子的这个弟子被称为“子”?这肯定是因为曾子的门人参与了编纂。这本书在最后记录了曾子死亡的过程,所以他根据这个来推断。这是柳宗元的看法。
后来在晚清时代,康有为在他的《论语注序》里说,《论语》有20篇,大多数记录了孔门师徒的言行,是曾子门人弟子后学加以编纂的,汉代学者郑玄认为是仲弓、子游、子夏编的,康有为说这是不对的。如果考据这本书就会发现,凡是称其他弟子,不是称名,就是称字,只有曾子被称为“子”,而且特别谈到曾子“启予足,启予手”的事,这肯定是曾子门人弟子后学加以编纂的。
不仅如此,康有为特别强调,曾子特别长寿,活到90多岁。《论语·泰伯》里说曾子有疾,后来可能病好了,他就把门人弟子召来,让他们将他的手拉伸拉伸,把脚也拉伸拉伸。这就是所谓的“启予足,启予手”。什么意思呢?意味着手脚还在。因为曾子很孝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们大病以后才发现身体是那么重要。
我们从柳宗元、康有为的说法知道,《论语》的成书主要是经过曾子以及他的门人弟子加以编纂而成的。但是我们还会注意到,在《论语》中还有一个人也被称为“子”,他就是有若。
有若被称为“子”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有若比较好学,还有一个原因是有若的年龄也很重要。有若出生于公元前518年,比孔子小33岁,他之所以被称为“子”不只是因为他小,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刚才讲过,有若长得很像老师,大家都很尊重他,以有若为师,所以《论语》中称有若为“子”,叫“有子曰”。
我们做一个小结。经过分析发现,将有若和曾参称为“子”,整个《论语》的编纂还有很多参与者,但是其中有若和曾参两个弟子或者说再传弟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考察《论语》中提及的20多个孔子弟子,我们会发现,除了孔子生前经常被夸赞的弟子之外,大部分都是年龄比孔子小很多的弟子。这也恰恰说明,正是这些二代弟子或者二代弟子的弟子,参与了整理老师的谈话录以及自己老师(即孔子弟子)的谈话录,最终编辑成了《论语》一书。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个问题——《论语》的成书。
下面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论语》的文体。《论语》是语录体,它是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在佛门的传教记录中。因为这部书偏重片言只语的记录,不强调文采,也不讲究篇章结构,也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所以我们将这样的文体称为语录体。
语录体在中外有很多经典作品。例如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孔子的后继者孟轲和其弟子万章等编成的《孟子》,隋代的杰出教育家王通和他弟子的问答记录《中说》(《文中子》)及宋代记载理学家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这些都可以说是语录体的典范。
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言简约,意义丰富,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所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无形中接触到很多中华民族常常会提到的格言警句。
语录体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是很早的教育著作中,教育家和思想家特别喜欢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比较朴实生动、简洁易懂,他们用语录体来表达对教育的理解,这种用平实、生动对话的体裁写成的作品,是教育历史上的瑰宝,也是永远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著作。
我们发现越是学问精深的人,他们表述自己学问的语言就越平实,因为这些高深的学者已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能用他们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文思,将高深的道理转化成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
这样一种语录体见解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语句简短流畅,通俗明了、诙谐机智;语句有肯定句也有反问句,比如《论语》的开篇《学而》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们都是通过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孔子的意思。
这种语录体在谈话中有一问一答,也有一问多答,也可以是多人谈论。语气有同辈之间平等的对话,有师生或上下级的讯问。
对于先秦的思想家来说,“思想不是按其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去表达,而以对话的方式去表达”,在平和的对话或是在激烈的辩论中,很多有关教育的问题被讨论;教育的规律被探寻;教育的真谛被揭示;教育的理解被阐发。
所以我们会发现《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留给后人的是先哲们的思想、智慧,这些智慧帮助我们将今天的教育推向辉煌。
这一节就讲到这儿,音频中涉及的图文可以在文稿中查看。下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的读法。
欢迎转发下方海报
与更多人一起听民国老课本
走进西南联大的国文课堂
发表文章28篇 获得41个推荐 粉丝302人
北京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硕士、博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后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