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中国诗歌》:潘德雷茨基的告别之作

作者:爱乐

2020-08-08·阅读时长6分钟

75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8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梁梓恒

波兰作曲家潘德雷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2020)今已告别了人世,世界各地的乐迷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哀悼之情。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写出八部交响曲,并明确表示不会再写第九部,然而,他还是倒在了“贝九魔咒”之前。这位当代作曲大师写下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名为“中国诗歌”。

从未抵达过东方世界的马勒,选择以千年前唐诗为载体,以一部《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1908)表达20世纪初的悲苦情怀。而在百余年后,另一位对马勒推崇备至的潘德雷茨基也被同一套诗集吸引,写下了《第六交响曲》(“中国诗歌”)。

早在2007年,潘德雷茨基受广州交响乐团与德累斯顿爱乐乐团联合委约创作了《三首中国诗歌》。2017年,他在此基础上谱就八个乐章的交响曲《中国诗歌》,并在德国朔特音乐(Schott)出版,同年9月24日首演于星海音乐厅,余隆指挥广州交响乐团,袁晨野担任独唱。次年,广交以此曲之名义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8年,潘德雷茨基曾与小提琴女神穆特一道来中国巡演,不料随后竟成永别。

与《大地之歌》一样,《中国诗歌》八乐章均采用德文版《中国之笛》作为歌词,依次是“闻笛”“异乡”“河上”“野雁”“断念”“月夜”“夜景”“秋歌”。(注:此处为乐章德文翻译,原诗出处对应分别为:“闻笛”来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异乡”来自李白的《静夜思》,“月夜”来自李约的《城南访裴氏昆季》,“夜景”根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部分诗句改编转译,“断念”译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另外李清照的《野雁》、杜甫的《秋歌》和《河上》原诗标题有待考证。)作为波兰人,采用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为歌词创作声乐交响套曲,无疑是对马勒的致敬之举。不同的是,潘德雷茨基自1997年至今造访中国达18次,且曾多次指挥中国的乐团,国内乐迷对他也不陌生,亲切地称呼“老潘”。可见,潘德雷茨基的中国情结和对中国的了解无疑是多于马勒的。

作品整体上基于“后调性”语汇,即不再运用古典音乐的调性功能和声。对于多数听众来说,似乎一遍听完难以找到印象深刻的旋律片段。歌唱部分就如同诗人写下诗句瞬间的吟诵,一字一句皆是浑然天成,未加过多修饰的最自然状态。在这里,声乐部分不注重诗词格律的工整和诗词内容的表达,而更强调意象的描绘,诗歌在作品当中已然成为了情感符号的象征。或许是因为采用二次编译诗词,或许是由于作为波兰人解释中国诗词,作品的意境和内容表达似乎没有那么精确,但是这恰恰让其更多了一层融合和模糊的美感。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回到马勒的时代

896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