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0-08-08·阅读时长1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40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赵雨森
一
除了那些痴迷于历史录音的资深乐迷,今天的听众对于一代小提琴宗师阿诺德•约瑟夫•罗瑟(Arnold Josef Rosé,1863-1946)及以他为首组建并以其命名的四重奏组罗瑟弦乐四重奏,可能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因为记录这位生活在奥匈帝国晚期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黄金年代的犹太裔大师严肃而又纯正的小提琴艺术的历史录音实在太过稀少。但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里,罗瑟一直处在维也纳的音乐中心,享受着如日中天的声名带给他的巨大成就感,直至受到纳粹德国的政治迫害而被取代。从某种意义上说,罗瑟代表了19世纪维也纳弦乐风格的最后荣耀,因为这种风格在他之后,很快就被一个名叫弗里茨•克莱斯勒(1875-1962)的小伙子变革了。
1863年10月24日,罗瑟出生于奥匈帝国雅西市(位于今天的罗马尼亚东北部)的阿诺德—罗森鲍姆。罗瑟7岁开始学习音乐,10岁便获得了维也纳音乐学院小提琴比赛一等奖,此后开始得到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卡尔•海斯勒(1823-1878)的亲自指导。海斯勒早年曾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学院师从另一位奥地利小提琴大师、指挥家和作曲家老约瑟夫•黑尔梅斯伯格(1828-1893),1869年,海斯勒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管弦乐团协会第一任艺术总监,他的继任者分别是大名鼎鼎的钢琴家、指挥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和浪漫主义作曲大师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1879年,罗瑟在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会上完成了自己的首演。1881年4月10日,在维也纳爱乐协会的首次维也纳演出中,罗瑟与汉斯•里希特联袂上演了犹太裔匈牙利作曲家卡尔•戈德马克(1830-1915)的小提琴协奏曲。此后不久,他就被任命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前身)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小提琴首席兼独奏。从1881至1931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罗瑟始终是这两家最具维也纳传统特色的古老乐团的绝对首席。1888至1896年,他同时兼任拜罗伊特节日乐团首席,并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那是在1889年的拜罗伊特音乐节,正在演奏《女武神》的拜罗伊特节日乐团突然迷失了方向,眼看节日即将变成一场灾难,只见罗瑟从首席座位上果断站起身来,通过令人信服的演奏技艺坚定地引导和带动着乐手们,硬是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乐团从新拉回到音高和节奏的正轨之上。这一幕让当时正坐在听众席上摇头的马勒兴奋地高声宣称:“首席大师诞生了!”从此,“首席大师”的头衔就成了罗瑟的“专利”。1902年,罗瑟与时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的马勒之妹贾斯汀结为连理,将自己的命运从此与马勒的名字紧密连结在了一起,而此前,他的兄弟大提琴家爱德华已经娶了马勒最小的妹妹艾玛。
1888年,罗瑟先后在罗马尼亚和德国成功举行了巡演。1893至1924年,罗瑟任教于维也纳音乐学院。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在欧洲大陆谋生的犹太人来说,生活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幸终于在1938年降临在罗瑟身上,尽管在开年之初还未显露出任何不详的端倪。1月16日,在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完成的马勒《第九交响曲》的世界首次录音中,罗瑟一如既往地坐在首席的位置上,为这个举世闻名的历史录音成为永恒的经典贡献着自己不可磨灭的神奇力量。然而,谁能料想这竟然成了罗瑟告别维也纳的最后演出。3月12日,随着希特勒正式宣布“德奥合并”,纳粹法西斯的铁蹄沉重地践踏在了维也纳的犹太音乐家们身上:罗瑟不得不接受当局为其安排的提前退休,而他所有的积蓄又都被政局动荡造成的通货膨胀蒸发殆尽,这使他几乎落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8月22日,妻子贾斯汀的逝世又给了罗瑟毁灭性的一击,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继续在维也纳待下去了。在得知罗瑟的窘境后,卡尔•弗莱什为他发起了一个捐赠基金,帮助他在四周之后转道荷兰逃往英格兰。
从1939年起,罗瑟定居伦敦并在此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六年。1946年8月25日,罗瑟逝于伦敦的布莱克西斯,享年83岁。1947年,为纪念罗瑟的音乐会在切尔西市政大厅举行,玛格丽特•克劳斯和保尔•勋富勒在布鲁诺•瓦尔特的钢琴伴奏下,为逝者献唱;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大提琴首席、罗瑟弦乐四重奏组成员弗雷德里希•巴克斯鲍姆(1869-1948),则与英国著名的布莱奇弦乐四重奏合作演奏了舒伯特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7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