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8-06·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58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插图 范薇)
文/张凌
身为“70后”人士,记忆中的学龄前时光,基本都是在保姆家中度过的。平房狭小昏暗,白天也须开灯照明,唯独午后才会有阳光从窗口射入,我时常靠墙坐在窗下,信手翻看着能找到的任何一本有故事的书,在懵懂中度过了许多岁月静好的日子。其中有一本《第二次握手》,很大很厚,封面画着一个女人端庄的侧影。偶尔听见大人们议论说这是“手抄本”,“里面有黄色内容”。我听罢虽然不甚明了,但也知趣地从不追问,既然没人因此阻止我继续翻阅,岁月也便继续静好下去。
多年以后,我方才了解到幼时看过的所谓手抄本究竟为何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曾经出现过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地下手抄本。顾名思义,它们并非正式出版物,而是以抄录复写的方式在民间秘密流传。根据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反敌特的刑侦故事,二是情爱小说——《第二次握手》便被归于此类。前者大多情节离奇曲折,类似现代怪谈,尤以著名的惊悚场面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几代人共同的心理阴影。
吾生也晚,未曾见过原样抄本,于是好奇地去询问长辈。父母倒很乐意对我讲述这些陈年旧事,而且及至今日,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似乎已被时光填平不少,他们也终于放下了为人父母的种种顾虑,能够更为坦然地说起一些从前颇难启齿的话题。“70年代确实见过的,比如《一双绣花鞋》《第十二张美人皮》,第十二张还是第二十四张?好像还有第一百张的说法,记不清了……去外地出差时,大家在饭桌上闲聊,经常你讲一段、他说一节,也有类似的故事,听得都很来劲……见过油印的本子,也有手抄的,用复写纸一次能抄出好几份,然后装订起来。同事之间互相传看,大家排好次序,每人只有两天,赶紧看完了传给下一个,还要小心保密才行,不然怕是会惹麻烦……”想起我们上中学时也曾在学校里传看侦探小说,到手之后,一节课埋头看完一本,真可谓年代虽异、行事无差,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阅读当年的手抄本时,居然勾起了许多久远的回忆。比如被称为“地下文学第一书”的《一双绣花鞋》,由况浩文(1930~2018)创作于1958年。早在80年代初期,我就看过据此公开出版的同名连环画,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拍摄编写而成。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城重庆,一个老更夫夜晚出巡,发觉一幢被查封的小洋楼内似有动静,于是提着灯笼走入查看。一片漆黑之中,只见落地窗帘下方露出一双精美的绣花鞋,忽然微微一动……开篇处这惊魂一幕,早已成为中国悬疑探案小说中的经典场景,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童年时候,有谁会不爱听类似的鬼故事呢?越听越怕,越怕越听,如此循环,以至于每天放学回家时,站在单元门口,看着黑洞洞的楼道,心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恐怖场面,只得在四近徘徊,一直等到某个邻居家的叔叔阿姨走来时,赶紧尾随在后,一路上楼。古老的鬼故事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其骇人程度多少已有所减轻,反而是这些与时俱进的新编怪谈更具冲击力,虽然其中心思想往往是“人比鬼更可怕”。从不少读者的回忆中也可看出一点:即使多年后早已忘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但是对其中最为惊悚的场景,仍然印象深刻,如在目前。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47991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