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8-06·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02个字,产生8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插图 范薇)
文/有鬼君
从八卦到怪谈
中国志怪小说的传统很悠久,文人雅集,交流八卦掌故,同时也喜欢谈鬼。苏东坡“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闻者绝倒”。洪迈在《夷坚志》的序中,借他人之口自嘲说:“圣人所不语,扬子云所不读。有是书不能为益毫毛,无是书于世何所欠?既已大可笑,而又稽以为验……凡以异闻至,亦欣欣然受之,不致诘。”
志怪小说虽受喜爱,但长期以来,也不过被古代知识精英视为稗官野史,以资谈助而已。所谓“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其中有大量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的桥段,但作者似乎也没存着“文以载道”的愿望。到了明清时期,很多作者不再将其视为故事段子,心中想的是“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聊斋志异》自序)。纪晓岚的学生则特别强调《阅微草堂笔记》有补于“人心世道”的正面价值:“文之大者为六经,固道所寄矣;降而为列朝之史,降而为诸子之书,降而为百氏之集,是又文中之一端,其言足以明道;再降而稗官小说,似无与于道矣。然《汉书·艺文志》列为一家,历代书目亦皆著录,岂非以荒诞悖妄者?虽不足数,其近于正者,于人心世道亦未尝无所裨欤!”注重志怪小说的教化作用,就像文章进入中小学教材一样,没那么吸引人了。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知识及科技的传播,不信鬼的人越来越多,志怪小说也渐渐走向了没落。清末民初郭则沄的《洞灵小志》,大概算作绝响了。
受西方都市传说的影响,各大城市都有非官方的十大、二十大灵异故事出现,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通过社交网络弥漫开来,流传甚广。这些都市传说将传统志怪中纷繁复杂的鬼世界简化成对心理的单向度刺激。就魔都来说,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交会处的龙柱、港汇广场反复循环播放的《宝贝对不起》等等都是著名的都市传说。这类故事很简单,几乎就是将转世、果报原则随便加个长舌头就出来见人,浑不考虑衣服、鞋帽的款式、颜色、风格等搭配。不过,我们热衷于传播这些故事,可能并不在意其是否真实,而更多地就是为了传播一种情绪或感觉,如恐怖、幽默、荒诞……
在这个意义上,都市传说虽然与古代志怪作品中的套路几乎完全断裂,但似乎又奇妙地与最早的志怪《搜神记》那种不问真假,但求记录的传统接上了榫头。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31个推荐 粉丝47991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