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安徽圩区的难解之疾

作者:王梓辉

2020-08-02·阅读时长17分钟

127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840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被水隔绝的小龙山社区里,老人们因为没有电视可看而陷入了无聊的日常


摄影/蔡小川

“孤岛”生活

在村里见到龙志鹏算是一件运气不错的事。7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天气阴沉闷热,我跟着小龙山社区副主任章瑛娥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想看看水灾过后村里人的生活状态。一路走走问问,拐过一间房子后,正好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在自家门口的菜地里干活,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站在菜地上方的屋檐下抽烟。我心中一喜,在章瑛娥的介绍下赶紧上前搭话,因为这是我两天以来在村里见到的唯一一个同龄人。

来之前,我本不想麻烦章瑛娥,跟她说只要用船把我们载到村里,我们自己在村里转就行了。但她很尽责地拒绝了我们的提法,还是跟着一起上船到了村里。小龙山社区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域,其实就是整合了很多小村子的大型行政村,在当地人口中也就是“小龙山村”。它背靠巨石山,北邻菜子湖,从湖边到山脚下不到一公里,40多个村民组就沿东西走向均匀分布于这段湖山之间的狭长土地上,东南方向几十公里外就是长江。7月8日那天,受强降雨影响及长江水位持续高位运行的压力,水位不断上涨的菜子湖水开始漫过湖堤向村里淹来,很快将村内2000多亩稻田与5条干道淹没,将整个村子拦腰切成了两段。

因为绝大多数村民并不居住在低洼的圩区,大多数人住在地势较高的小山丘上,所以小龙山社区没有进行整体转移,只转移了那些房子地势低被水淹了的村民。然而出村道路被水淹没,还是让大水东边14个村民组的494位村民成为了生活在一座“孤岛”上的人。村里虽然在水淹过来之后紧急沿着山脚辟出了一条山路,但因为地上都是没有清理干净的树根、石块,连电瓶车都无法行驶,走一次要一个多小时,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几乎没有可行性,于是坐船成为了最可靠的交通方式。


抗洪结束后的民工队在回家的船上。汛情暴发后,很多社会力量都自发参与到救灾中


章瑛娥带着我在那艘最多可以搭八九个人的电动小木船上坐了半个小时抵达了对岸,沿途看过去是只露出水面一米来高的电线杆和只剩上半截的宣传板,船工大叔时不时提醒我们低头避过头顶上掠过去的电线,旁边零星还有几栋被淹到二楼的房子。本身就是附近村民的船工大叔告诉我,水面下全部是稻田,其中也包括他家的田。

踏上地面,因为连绵的降雨刚刚停了两天,地上到处都是淤泥。我让章瑛娥在村口休息等我就好,但她显然比我更明白该怎么在村里活动,见我似乎很急切地走在前面,她只是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进入村里腹地后,突然从几户人家的院落里冲出几条狗冲我狂吠,我只好往回退,退到村头的一片开阔地带后,就看见章瑛娥正在和七八位老人家聊天,她们都是女性,不远处还有几位听到了响动也往这边走了过来。

有了章瑛娥的介绍,老人家们帮我喝退了狗,还主动和我讲起了他们这段时间的生活情况。今年70岁刘秀霞一个人生活在村里,两个女儿都嫁到了浙江,儿子在安庆市里做塑料生意。虽然出行的道路断了,但她倒不觉得生活受到了多大影响,需要什么物资时就打电话或通过村民组长告诉社区,社区就安排人采购后用小船运送过来。生病了也如此这般通知社区,然后社区派医生坐船带着药品过来诊治。

与想象中愁云惨淡的气氛不同,村里人对今年的水灾并无太多抱怨之词。除了对大自然束手无策外,相比过去受灾时的情况,今年水灾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不算很大。有老人告诉我,在1983年发大水时,村里还有不少人受灾了只能去外面讨饭吃。最近这段时间,最令老人们烦恼的是从前几天开始,有线电视信号断了,对这些老人来说,看电视就是每天最大的娱乐活动,没了电视以后,又不能出远门,“每天待在家里没事做,日子无聊得要死啊”。

文章作者

王梓辉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355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家住在长江边

南方大水,何以成灾

1385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