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0.2 曾国藩李鸿章 | 太平天国搅动的历史变迁

作者:杨国强

2020-07-31·阅读时长5分钟

11598人看过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读旧书出身,在晚清这样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与西方短兵相接,成为中国最早开办洋务、学习西方的人。他们是旧秩序的守门人,也是新时代的开路者,在历史的转型中苦苦挣扎,毁誉不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国强,专治中国近代史,尤其侧重晚清知识分子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史的研究。这一次,他将为我们讲述曾国藩和李鸿章。

10.2 曾国藩李鸿章 | 太平天国搅动的历史变迁

15.6MB
00:0011:21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音频课。我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强,主要研究的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述曾国藩、李鸿章。

曾国藩和李鸿章至今仍是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所谓历史人物,第一,他们是由历史造就的。第二,又深度影响了历史。第三,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对应的人物群。因此,讲人物,不能不讲历史过程,不能不讲人物群体。就曾国藩和李鸿章而言,历史的造就第一是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前后13年,就其本身它自己立定的宗旨而言,这是一次失败的农民战争。但是战争搅动了历史,造成了影响非常深远的历史变迁。

第一,由于这场战争,清代的兵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清代的军队是分散驻在各地的,有什么战争的需要,临时从每个省调集不同的人数,然后再派一个统帅。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武力作乱的可能性很小,兵和将之间大家非常陌生。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陌生,太平天国起义之后,绿营兵在太平天国席卷之势面前,连战连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兵和将不熟,兵和兵不亲。

曾国藩当时以兵部侍郎在家守制,因为他母亲死了,要守制三年。然后,朝廷委任他做团练大臣。所谓“团练”,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民兵。但曾国藩当年在京城六个部里面做过五个部的侍郎,对于当时官场的弊病、积习,知道得非常清楚。他做团练大臣,一开始就希望重造一支军队。所以,他以团练大臣名义所重组的湘军,军制和绿营完全不一样。他是由大帅选择统领,统领选择营官,营官选择哨官,哨官选择士兵。然后,一哨兵跟着一哨的长官,这个长官死掉了,这个哨就解散掉了。其他哨官,对里面的士兵,感到是有用的,要收为己用,那一定是临时再召。

曾国藩训练的湘军(图片源自网络)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层一层地互相依附,形成一种上下相亲、生死相依。因此,与绿营在太平天国席卷之势面前的一触即溃相比,湘军能够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再屡败屡战。而且湘军的构成是以读书人为将官,统帅朴实山农。读书人他有一个信仰,有一个信念。当时,有一个秀才领兵,最后阵亡,他留下的话是什么?“我不知战,但知无走,平生久要,临难不苟。”就是这种他本身所有的信念与太平天国上帝教的信仰对峙,使得湘军能够非常强韧。所以,从广西开始的太平天国,在两湖地区一下子受到挫折。

但由此形成的是,整个国家军队的权力全部往下移去了。因为绿营兵是兵部管的,这种团练出身的新的部队是兵部管不了的。而是随大帅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所以后来你看,湘军基本上是在两江,淮军在直隶。这个很明显地就使得整个清代的军事权力在往下移去。

第二种是财政,财政权力的下移。原本部队作战,整个粮饷是户部提供的,但是太平天国作战的主要区域在东南。东南是整个中国粮饷、国家田赋收入最多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成为战场了。另一方面,由于作战,军队的整个人数比平时高出很多。所以,一出一入之间,户部无能为力,然后就下旨军饷自筹。就是每个部队自己筹了,不是原来户部给你的。你自筹的结果就使财政管理的办法大乱。

为什么?因为清代的财政管理,它主要的粮食,每个省收的粮食,都放在每个省的藩库里面,由户部直拨调动。比如说两广要拨多少粮食给甘肃,给陕西,湖南要拨多少东西给山西,这个都是调,叫指拨。战争开始之后,这些指拨的粮食经过战场全部被扣下来了,当做军粮。最厉害的时候,连运到北京去的粮食都要扣下来。这是一个大变,全部乱掉。

还有一个变化,在内战过程当中产生了厘金制度。厘金是一种商业税,不像田赋是农业税。厘金一开始,就是在江北大营那一带产生的,后来遍及全国战场,这个是地方上自己发掘出来的。厘金的数量是很大的。中国原来主要的财政收入是农业税,到19世纪中晚期之后,实际上中国财政的主要收入是商业税。商业税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地方的厘金,一个就是国家的洋税。外国货物进入时扣税,海关赫德管的那一块。但是赫德管的那一块,直接是由中央支配的,而厘金实际上是地方调度的。这个就使得国家的财政权力在往下移去。 

清朝天顺祥银锭

第三个变化,幕府制度。幕府制度有两个变化。第一,原本的幕府不过就是地方官请人协助自己施展政务,它是主客关系。打仗开始之后,朝廷命官、翰林、主事都纷纷被大帅请旨征调,调到自己幕府里来,就是朝廷命官进入幕府。这是一种变化。

由于朝廷命官进入幕府,那么在每一次作战过程当中,凡是获胜了,战报上奏到朝廷的时候,他会请功的。这些进入幕府的职官升迁非常快。像阎敬铭,原来是户部主事,胡林翼听说他管户部,很有能力,就调他到湖北协助,办后路粮台。办了几年下来,他重新再入官场,很快地就升迁到山东巡抚了。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是个秀才,帮曾国藩办后路粮台,积功做巡抚,做总督。这是一种变化。

第二种变化,原来地方比如一个省,有总督,有巡抚,有布政使,有按察使,都分得很清楚,还有粮道、盐道。但是在战争过程当中,军事集权主义,从下往上到布政使、按察使、粮道、盐道,都全部收到幕府里来了。所以,由此形成的是幕府像个政府,天下人才都从中央往地方流了。

第四个变化,战争造成了大批从底层崛起的人才。湘军、淮军当中那些后来做总督、巡抚的人,当初都是秀才,甚至秀才也不是,只是童生,举人都很少的。他们领兵打仗,以军功致高位。与此相比,是他们上一代官僚在同太平天国作战过程当中,因为无能(而)被杀、自杀,然后因为有罪下至逮问。由此形成的一个空缺,就是由后来起自田间那些致仕的人,因军功得高位。所以,这场内战造成的,就是整个官僚机构的人事很大的变化。

这些后来居上的人,第一是从乡间来的,所以非常切近于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利弊,他们比别人知道得更多。第二,更能直面现实,打仗你必须直面现实。第三强韧之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你肯定要强韧之气。所以,战争成为一种淘汰,是一批军功官僚取代了前一代官僚。

还有,这些读书人大半都经历过经世之学的熏陶。经世之学是儒学的一个部分,但是往往这个时代要讲经世之学,这个时代肯定出毛病了。你说18世纪康雍乾盛世,没人讲经世之学。讲经世之学是嘉道之间,盛世过去了30来年,社会出毛病了。所以,经世之学是讲事功的。这些人受过很强的经世之学的训练,整个战争就造成这么一种变化。

如果你对本讲内容感兴趣

不妨保存(截图)下方海报图

分享至朋友和朋友圈

文章作者

杨国强

发表文章7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43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

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宋明清

464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