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7-27·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6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王汎森
借着《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再版,我想试着思考一下,这本书中所讨论的各种明清思想学术的问题,究竟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经验有什么可能的关联?在这里想先提到一点:我个人认为人文学科各有分工,各有职司,一个现象可以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去接近、了解、分析。在分工之余,各个学科最后亦应该对话、合作,形成跨领域的见解。所以,以下的讨论中对现代任何人文学科并没有畸轻畸重的评价。
我注意到近现代历史研究中经常出现两种现象:第一,是过度屈历史以就当代;第二,是过度屈历史以就其他学科。关于前者,历史工作者常常为了求史学研究能与现实发生立即的关联,而不顾历史事实的复杂性。有时是为了呼应现实致用,有时是为了呼应当代流行的史学潮流,以致“只顾听来悦耳 ”,不管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在“历史的理想 ”与“历史的事实 ”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紧张。关于后者,现代史学似乎有一种倾向,认为历史只有在被组入某种理论之中,它才有思想的价值,而我个人一向认为不是只有哲学或抽象理论才涉及 “思之事物 ”,复杂而多样的历史也可以有超越特定时空限制的长远、浓厚的思想意涵。
事实上,许多带有长远、普遍意义的著作,也是受到特定 “境况”的激发才出现的。人类对某些“境况 ”的反应,并非只有个别的价值,有时候是因相近似的 “境况 ”出现,使得特定的讯息仍然具有价值,有时从个别 “境况”所孕育的讯息,在“关联呼应”到现实时,也可能生发出长远的意义。所以不一定是要从特定历史环境中步步抽离出的理论才可能有长远的意义,也不一定是要将历史组入一个巨大的理论建构,经过不断抽象化,不断用各种理论加以装点,才有长远的意义。譬如《史记》或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它们都是一时的,却也可以是永恒的。当它们不断地被引述、不经意地忆起并与现实的经验关联时,它们便具有长远的意义。这些史事可能不断地 “关联呼应 ”着现实,而且还将不断地 “关联呼应 ”着未来。在“关联呼应 ”式的真理观中,过去与现在不断地融为一体,并创造出新的意义。像是一笔存在银行中的母金,不断生发出新的 “利息 ”来。在这里使用 “关联呼应 ”(correlated)一词(“关联呼应 ”是保罗·田立克《系统神学》中的核心观念),是想强调由历史定律或寄望历史重演所得到的解答,不是历史唯一的功用。“关联呼应 ”是更复杂的东西,其中有许多种层次。况且,历史上许多宗教礼仪、秩序,甚至具有更长远意义的事物,最初都只是一连串历史事件。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