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谈龙建
2020-06-15·阅读时长7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三弦专业教师谈龙建,今天我将在《听吧!国乐》精品课程中给大家解读中国弹拨乐器:三弦,以及三弦的艺术风格和三弦的演奏艺术。今天是第一节:三弦,作为乐器。
三弦,又名“弦子”,美称“三尺檀龙”,为古代弦鼗之遗器。三弦的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流传甚广,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中国乐器中有用古人姓名命名的乐器,比如阮(又称“阮咸”),是以魏晋文人阮咸之名来命名的乐器;也有以弹奏法来命名的乐器,比如琵琶,“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出自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而三弦却是因其形制构造有三条琴弦而得其名曰:“三弦”。
▲ 三弦
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的道教重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有人说三弦的三条弦分别为“天、地、人”;也有人说,三条弦分别为“君、臣、民”;也有人说三条弦分别为“精、气、神”。总而言之,“三”这个数字太有魅力了,“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弹词三六”等等,中国人太喜爱“三”了!所以,古人既描绘了这件乐器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形制构造,又馈赠了这件乐器一个朗朗上口的雅称名号:三弦。
在汉族弹拨乐器家族中,三弦的造型独树一帜,几乎没有近亲兄弟。请参照下图:三弦的顶端是琴头,琴头的下面是弦槽,三只弦轸分别位于弦槽的两侧,琴弦的一端系于弦轸,另一端系于琴身最底端的弦钩上。三弦身形修长,有一根长长的琴杆,琴杆的指板上无品无柱,琴杆从琴鼓中贯穿而过,使整个琴身浑然一体。琴弦自指板上端的山口至琴码,为发音的有效弦长,琴弦的震动通过琴码传至琴鼓。琴鼓呈椭圆形状,双面蒙着蟒皮,是一个看起来体量不大的共鸣箱,但却能发出洪亮、清脆,且极富穿透力的声音。
▲ 三弦的构造
三弦的制作材料一般使用红木、乌木、紫檀木、天然蟒皮等,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讲究,需要经过几百道的工艺程序方能制造出来。成就一把好三弦的因素太多,材料的质量、师傅的手艺和经验,地理气候条件,直至弹奏者的手音,即:弹奏技艺等,缺一不可。
三弦琴弦的材质多采用蚕丝、尼龙、钢丝等材料制作成丝弦、尼龙弦、钢丝裸弦、钢丝缠弦、尼龙缠钢丝弦和尼龙缠钢绳弦等。另外,三条琴弦粗细不一:第一弦,也叫子弦,声音明亮清脆,如同青春少年,光彩照人;第二弦,也叫中弦,柔和圆润,如同谦谦君子;第三弦,也叫作老弦,深沉厚重,声如洪钟,如同阅历沧桑的老人。
当弹奏三弦时,弹奏者坐姿舒展平稳,将三弦斜抱于怀,沉肩坠肘,气息通畅,左手取音,右手发音。三弦的指板上没有品柱,音高、音律、音腔、音韵完全依赖于演奏者的技术水准与艺术修养。弹奏者的右手五个手指带有义甲,拨弦发音。
▲ 主讲人谈龙建老师正在弹奏三弦
三弦是一件音域非常宽阔、音色极为丰富的弹拨乐器,以其长颈和无品无柱的指板,以及木制共鸣体、皮膜振动发音而构成典型的音色特征——明亮通透,圆浑厚重,刚柔相济,善于行韵作腔。我们的祖先依照制作材料将乐器分类为“八音”,三弦是由皮膜振动发音的乐器,然而除了乐器的物质属性以外,音色也是三弦器乐语言中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与心理的声音特质的体现,三弦的音色积淀着中国人对音响色彩的认知和审美趣味的追求。颇有意味的是,中国三弦在不断地衍生流变中不仅一直保持着自身基因的承袭,而且已经繁衍形成一个三弦类乐器的大家族。
尽管不同地域、不同乐种、不同民族的三弦在乐器的尺寸大小和结构细节上不尽相同,在弹奏方式上也各具特色,但是具有典型性的三弦音色的基因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往往对三弦音色具有局部的或经验性的认知和音乐联想,而缺乏对于三弦声音丰富性的了解,比如,听到了三弦就联想到地主黄世仁,延伸到三弦的声音只能塑造黄世仁类型的反派人物的音乐形象。其实,三弦的声音可以生动地传达中国人的各种情感,既可坚强如钢,也可柔情似水;既可淡雅飘逸,也可通俗写实;既可欢歌劲舞,也可如泣如诉……我将在后几讲为大家讲解三弦音色的表现力问题。
三弦是一件自成一类的乐器,三弦的种类繁多,品种之间往往差异较大,只能大致地粗分为大三弦、中三弦、小三弦。
大三弦:主要用于独奏、重奏、合奏等器乐演奏形式以及北方说唱伴奏、戏曲伴奏等。其规格尺寸因乐种、剧种以及演奏形式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器乐三弦属于大三弦的基本形制。大三弦的音色明亮刚健、雄浑厚重、刚柔兼济,音色层次丰富。大家可以参见下图:
▲ 从左至右依次为:
(左)器乐大三弦
(右)曲艺大三弦
中三弦:多用于西北、华中地区的民间音乐、说唱和戏曲的伴奏以及民间乐种。其中,以河南板头曲、陕北说书、陕西郿鄠、秦腔为典型。中三弦的音色明亮而温润、细腻而沉稳、不温不火、可刚可柔,音色层次尚丰富。大家可以参见下图:
▲ 从左至右依次为:
(左)陕北说书的中三弦
(右)河南板头曲的中三弦
小三弦:是尺寸大小和形制规格最为多样化的种类,多用于昆曲、京剧、苏州评弹、江南丝竹、十番、福建南音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等。小三弦的音色明亮清脆、晶莹剔透、玲珑轻盈,但音色层次较少。大家可以参见下图:
▲ 从左至右依次为:
(左)福建南音小三弦
(中)潮州音乐小三弦
(右)云南拉祜族小三弦
三弦起源的传说,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始皇修长城,征集天下苦役万千。劳动之余,苦役们在拨浪鼓上张弦,弹琴取乐,以解思乡之苦。这便是三弦的前身:弦鼗。其实,关于三弦的起源,尽管中日学者有过一些探讨研究,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论。学者们的见解基本分为两类:外来乐器的改造说和本土乐器的弦鼗说。
外来乐器的改造说认为:三弦可能是由火不思、塞塔尔、涅菲尔等外来乐器经过中国的改造而构成了新的乐器——三弦。比如,日本学者林谦三就认为:“作为三弦这件乐器的基本因素的三根弦和长琴杆是学习坦普尔、塞塔尔,从琴筒中贯通而无柱的杆大概是学习某种擦弦乐器,在此基础上加以中国式琴筒,而构成新乐器。”
本土乐器的弦鼗说则认为:三弦与弦鼗存在渊源关系,秦代的弦鼗到唐代称之为“秦汉子”,三条弦、长颈、无品柱,数百年之后到元代称之为三弦,一直流传至今。清代文人毛奇龄(1623-1716)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鼗。”
目前可见的三弦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元代的杨维桢(1290-1370)的诗句:“今年东游到吴下,三尺檀龙为余把”,“朔人李卿以弦鼗遗器鸣于京师”。明代杨慎(1488-1559)《升庵集》记载:“今之三弦,始于元时,小山词云‘三弦玉指,双钩草字,题赠玉娥儿’”。
目前可见的三弦最早的图像资料是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1174—1190)出土的伎乐石雕。请看下图,两名乐伎直立手持三弦在弹奏。
▲ 伎乐石雕(南宋)
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 出土
这是河南焦作西冯村金代墓穴出土的三弦乐俑:
▲ 三弦乐俑(金代)
河南焦作西冯村金代墓穴 出土
根据以上资料,有些学者认为三弦正式地出现至少不会晚于南宋与元代初期。
在中国文明史的进程中,有不少古代乐器已经灭失,比如箜篌、瑟等,而顺延着历史大河的流淌,三弦的流传却一直没有中断。经过一代一代三弦家的口传心授,三弦至今仍活在人们的手中。
三弦是一件音乐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弹拨乐器,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器乐合奏中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自宋元时期起,三弦逐渐地运用于金、元诸宫调,元散曲,南北曲、弦索调等。明清以来,以昆曲为代表的诸多戏曲,如:京剧、秦腔、迷胡、汉剧、蒲剧、各种梆子戏等都把三弦当作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在明末清初兴盛发达起来的民间曲艺音乐,如北方的鼓词(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东北大鼓等)、时调、码头调、子弟书,以及江南的弹词等,都以三弦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伴奏乐器。
器乐形式的三弦音乐自宋元时期已存在于不同的器乐合奏中,在明清时期逐渐得到成熟和发展,比如:“番部合奏”、“洞经音乐”、“弦索合奏(或独弹)”、“十番”、“福建南音”等。明清的三弦名家有:明代北京“都城八绝”中的“三弦绝”蒋鸣岐、陆君旸、张野塘,清代的赵德壁、马三峰;近代的韩永禄、白凤岩、卢成科等。三弦在彝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哈尼族、侗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广为流传,其中以蒙古族、拉祜族和白族的三弦音乐更具有典型性和艺术成就。
三弦于16世纪下半叶经琉球传入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后成为了日本的传统乐器三味缐(也译作“三味线”)。日本三味缐虽然在尺寸大小、制作材料、弹奏方法和音乐风格上已经高度本土化,但是中国三弦的乐器结构、发音机制和音色基因仍然保存无遗。
▲ 正在演奏三味缐的日本演奏家
讲了这么多关于三弦的来龙去脉,那么,三弦究竟是什么声音呢?
下面,请听三弦独奏曲《大浪淘沙》。华彦钧曲,李乙改编,谈龙建演奏。(音乐)
好,这一节就讲到这里,请大家以文稿中的图文为参考来理解我所讲解的内容。下一节的题目是:三弦,作为一个类族——以少数民族三弦艺术为例。谢谢。
转发下面的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
分享国乐之美
发表文章7篇 获得42个推荐 粉丝34人
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