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生
2020-06-10·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59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燃烧大地》剧组的化妆间。女主角柴碧云正在整理妆发
摄影/蔡小川
清晨的化妆间
早晨6点半是化妆师刘欣洋的开工时间。他一边吃着剧组提供的早餐,一边翻阅拍摄的通告单。“6点半,四人,男军官。其中黑子老师需要做半头套。男主角陈龙的妆发时间是10点,女主角柴碧云是11点半。”刘欣洋把早上的工作和我顺了一遍。他管理的妆发组有7人,其中3人负责早上男女主角和配角的妆发,另外4人由同事王芳带队,6点半出发到拍摄现场准备群演的妆发。这是化妆组每天的工作节奏。
刘欣洋所在的剧组《燃烧大地》是在今年1月1日开拍的,由于疫情的影响,原本4月就应杀青的40集民国戏被一拖再拖。在等“男军官们”到来前,刘欣洋向我介绍了一下这个他工作了半年之久的化妆间。化妆部门是剧组较早开工的部门,所以化妆间设在剧组下榻酒店的一层,方便工作人员早起准备。剧是民国戏,放眼望去有许多假发、头饰,很明显能看出民国的影子。每个镜框的上方贴满了主角、配角在剧中不同时期的定妆照。以主角陈龙为例,他在剧中有三个不同时期的造型,分别以1号头、2号头、3号头来命名,早年留学归国时的纨绔子弟中分卷发、中期国民党时期略显成熟的偏分,以及共产党时期的平头是他在剧中的主要造型。每天通告单上会标注清楚演员今日的戏份。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拍摄进度并非按照剧中的时间线进行,这意味着每天的妆发不同,且在拍戏中途还会有改妆发的过程。刘欣洋说:“按照通告,最多的时候一个人一天里要改三四个不同的妆发,每个妆发男演员平均在30分钟,女演员则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燃烧大地》是一个中型剧组,相比妆发复杂的古装戏来说,他们的人员配置和行头还算相对简单。
刘欣洋最早在东田造型学习了一年的影视妆发,之后开始在北京电视台给主持人、嘉宾做造型,2009年经朋友介绍进入了《断刺》剧组做现场妆发。他向我介绍了这个行业在剧组中的晋升空间:最苦最累的现场妆发主要是在片场给主演补妆,以及负责所有群演的妆发。如果做得还不错,在两三部戏之后,可以晋升为现场妆发组组长,负责在现场看监视器,并统筹现场妆发组的工作。只有再上一个台阶才能“留守”化妆间给主演做造型。这个晋升流程对于影视妆发师来说,谁也逃不掉。现场妆发涉及的人多,事情还琐碎,尤其遇上户外拍摄,“每天可以流两斤汗”。他说,你在剧组里一眼就能识别出化妆师,别管天气有多热,他(她)们的行头标配都是戴防晒手套,外面穿一件宽松T恤衫,头上一顶渔夫帽,腰间挂着一个补妆包。
还没等刘欣洋忆完当年的苦,饰演军官的男演员们陆续打着哈欠进了化妆间。起早对剧组里的演员来说是常态,他们习惯地掏出自己准备的剃须刀,自己先整理一下上妆之前的仪容。“民国戏还好些,要是古装早戏,半夜3点起来戴头套也是家常便饭。”刘欣洋说。第一个到的演员是黑子,他在剧中扮演一个气场十足的师长,连日来的拍摄让他皮肤黝黑,上妆倒是变得简单,只需要涂一层棕色的粉底液均匀肤色即可。由于疫情的关系,之前饰演师长的演员回不了横店,所以“补位”的黑子被要求和前任发型一致,后期再用“特效换脸”统一角色。黑子每天要比别人起得更早来戴半头套。民国戏的半头套是一个“复古油头”的效果,双鬓和后脑勺都是演员自己的平头,只有顶上的“莫西干”发型是用防水的特效胶水粘上去的。
发表文章99篇 获得27个推荐 粉丝43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