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客天下
2019-08-14·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078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荆欣雨
“我的生活不会有太多变化,就像过去4年,我的状态一直是平缓的”,郭帆先生靠在工作室的沙发上,自信地用手在空气中划了一道直线。
他穿着一件白色的帽衫,外面套黑色棒球衫,两件衣服的左胸前都印着他最新执导的电影名字:流浪地球。他的下身是浅蓝色的牛仔裤,裤腿耷拉着,配一双有些脏的白色球鞋。
那天是1月30日,电影上映前5天,他仍忐忑于《流浪地球》的市场反响。一位提前看过片的影评人对他说:“我感觉你这部电影突然一下子非常的成功。”他马上纠正:“还没成功。”
单从票房上来说,《流浪地球》绝对成功了。电影2月 5日上映,两天后当日票房就超过了所有同期上映影片,目前累计45亿元的票房已成为内地影史仅次于《战狼2》的总票房亚军。自在北美上映以来,也已获得超过400万元票房,刷新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北美上映的票房纪录。
在接下来一个月的公开曝光里,郭帆一直穿着那身衣服,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类跟电影相关的活动。2月24日在纽约曼哈顿举行的观影交流活动上,郭帆坦承:“这部电影在客观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观众的宽容。”
不过,郭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拍这部电影的过程里“没有遗憾”,“这4年我跟我的团队竭尽全力,我们能做到的最好就是这样。我们不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缘起
一切都始于2015年年中,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找到郭帆,他们手上有科幻作家刘慈欣几部中短篇小说的版权,包括《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郭帆可以从其中选择一部来拍。
此时,随着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文学领域中的“诺贝尔奖”——雨果奖,科幻已然进入了大众视野,影视化是顺理成章的下一步。对于中影来说,过去几年电影市场的快速增长使他们做出判断:国产大片已经具备了从本土市场回收成本的可能性,带有大量特效的电影也即将迎来春天。
郭帆是个科幻迷,拍科幻片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也是他当导演的目的。选来选去,郭帆觉得《流浪地球》最适合影视化。小说于2000年发表于《科幻世界》,他很早就看过,2万多字,讲述的是一个简单却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太阳将在400年后毁灭,人类决定带着地球一起逃亡,建设了数万座发动机把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当拍科幻片的机会终于来临时,郭帆带上了那些相信他、他也相信的朋友:从北漂时就认识的朋友龚格尔(《流浪地球》制片人)、一起拍过《李献计历险记》的摄影师刘寅、视效总监丁燕来、美术指导郜昂……他们要做的是一个中国市场没有过的类型片,前路充满未知。
事实上,在与中影关于《流浪地球》的早期沟通中,郭帆就明确提出了拍摄科幻电影面临的四个挑战:预算、时间、文化和管理。
钱是永远不够的,如果他们有1亿人民币,对标的就是好莱坞的1亿美元的制作。时间也要压缩,别人可以用一两年的时间做概念设计,他们只有10个月。此外,在郭帆的脑袋里还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科幻语境是什么?科幻电影注重视效,懂技术的人才去哪儿找?新类型衍生出的新部门和元素该如何协调与配合?
有个故事被翻来覆去地讲。2014年,电影局派宁浩、肖央、路阳、陈思诚和郭帆去美国派拉蒙学习。郭帆对于美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印象深刻,并希望自己未来拍出的科幻片是建立在标准的、可量化的工业流程上的。
发表文章568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2417人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