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嘉柯
2019-01-24·阅读时长3分钟
文/沈嘉柯
说说作家文章被出成考试题这事吧。
我有很多散文随笔被各地考试拿去出题了。曾经有学生发来题目问我要解题答案。
起初呢,我自己就把题目做了一遍。结果,当然是绝大部分做错了。出现了“自己写的文章自己也搞不清中心思想是啥”的现象。这可就尴尬了。我自己的创作动机,我自己想表达的主题,居然不是标准答案?
有的小朋友就拿着截图去问老师,看,人家作家写的时候根本不是标准答案那么想的。
再琢磨一下,其实原因也简单——就是心态没切换。我再换成当年的学生态度,要去参加考试,要理解出题人思路,再做了自己的另外一篇文章考题,基本上都答对了。
除非作者从来没参加过考试,否则,应试应考的套路,价值观和猜题思路,谁不知道呢?
其实作家们并不是不知道,只不过应试语文和文学阅读的自由散漫乃是天敌,作家们有意无意装出想不到的效果,制造出反差萌。
问题上,教育考试并不仅仅是享受阅读,骨子里就是社会竞争。我相信每个学生和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扪心自问,都必须诚实面对这一点。
如今大家都心知肚明,应试教育才是最公平的事。什么快乐教育什么素质教育特长加分,背后是庞大的赚钱培训产业链,是千奇百怪的钻空子营私舞弊进大学,是各地区教育资源巨大的不平衡。
人类不是上帝,没有完美的教育考试制度。一份试卷一套题一个标准答案,就是现有的最公平的游戏规则。文学理解可以千姿百态,我写的文章,读者喜欢怎么理解,都是很棒的阅读体验。
但是,出成了题目,解释权不归我。因为我不能给孩子们分数。作家们充其量提供了食品原材料,厨子做出什么菜,酒店找什么美食评委打分,那是另外一回事。米其林大厨,跟街头掌勺师傅在做菜的快乐上是平等的,但他们拿的酬劳却很可能天壤之别。
文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大家的人格平等,感受美好文字的内心愉悦是完全私人,不可比较的。但学生们的分数却可以比较,作家们的稿费标准,书的畅销程度,私底下是竞争的。
所以,考试的归考试,文学的归文学。作家做不对自己文章出的题,也就是逗个乐子。帮助同学们发泄一下对考试的怨念。乐呵乐呵一下,大家还是得回到真实的世界里,去答题得分。
而学生们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跟分数密切挂钩。升学就是第一道社会资源争夺战。在游戏规则里尽可能多拿分才是王道。
我把这话说得再直白一点,很多作家比较偏科,物理化学数学什么的很差劲,但他们的语文成绩,都不差。尤其是至少能够上个公立大学的作家,说明他肯定通过了高考语文考试。那些严重偏科的作家,甚至还得靠语文分数去补齐数理化的短板。这说明他们特别能够琢磨语文考试的“窍门”,知道怎么拿高分。
当年既然能够考试过关,有些还能上名校,现在干嘛摆出一副小白兔懵懂无辜的样子呢?你们不知道会这么出题?你们不懂为什么这么出题?别装啦!
为什么不把当年自己过关斩将语文拿高分的真实经验说出来,分享给孩子们呢?
有些同行也许是敲门砖敲开门,就丢一边了。但是,别误导孩子们,敲门砖不存在,或者你不懂敲门砖这回事。
真的,奉劝作家同行们别鼓励应考学生的叛逆,因为那就是在沽名钓誉。有些学生被忽悠了以后,耽误了自己的人生,那些鼓吹叛逆博得名利的人可不会养着他们让他们白吃饭。
我们曾经博览群书,凭借天赋或后天努力,在文字之道上开窍了,应该“金针度人”,而不是故弄玄虚。
作家跟语文老师,跟命题组,甚至跟教育制度不是敌人。我们应该实诚一点,告诉孩子们,文学熏陶和应试教育可以兼顾。
文学熏陶培养你的语感,懂得好的文章是什么样的,学会表达真情实感,令你聪明长大,博闻多见识。
而琢磨出题人思路,听优秀老师的,可以让你多拿分,让你在千军万马的竞争里,力争上游。这一套,的的确确就是可以训练的,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文写作阅读技巧。
在这复杂的人世间,你要爱惜你自己的未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打破冥顽须悟空。
发表文章60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86人
作家、著有《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