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敦刻尔克》:虚构的真实

作者:丁神灯

2017-09-01·阅读时长6分钟

216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72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敦刻尔克的地名源于荷兰语,意思是“沙丘上的教堂”。事后看来,“教堂”职司佑护,盟军在此地逃出生天恐怕冥冥中自有天意。
1940年5月下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被认为是二战的历史性转折。这次所谓的战略撤退被后人极尽称颂,当时却充满了绝望和挫败。彼时沦陷的盟军多达40万之众,最初拟撤出3万人,但是最后在大量民用船只的帮助下,成功撤退了33.8万士兵,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
奇迹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在德军胜券在握的情况下,希特勒竟然做出了停止陆地进攻的命令。人们事后对这个决定百般猜测,至今也没有形成定论。影片《敦刻尔克》通过盟军军官的对话给出了其中的一种猜测,认为当时前盖世太保头子赫尔曼·戈林( Hermann Göring)为了炫耀自己一手创办的德国空军,向视察阵地的希特勒夸下海口,强大的纳粹空军可以随时歼灭盟军,所以根本不必动用耗时耗力的陆军,只是依靠投掷炸弹进行空中打击,尽可以让盟军全军覆没。此前阿登山区的恶劣地表结构给坦克造成了极大磨损,考虑到此时装甲部队也急需休整,于是希特勒思之再三,向陆军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诺兰一直以来以创意卓绝扬名业界,尤其是擅长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该方式在他的几部电影中都得到了施展。战争片多有珠玉在前,以诺兰的名头和套路,自然得推陈出新,于是这一次他在非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增加了极简主义。诺兰自称,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关于生存的电影,甚至不应该把它归类为战争片,这是一部悬疑电影。电影《敦刻尔克》分为陆、海、空三部分,分别对应一周、一天和一小时的时间配置。
可以说用后现代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谋求雅俗一致的娱乐体验十分冒险,更不用说是极为难以驾驭的战争电影。必须得承认,诺兰的手法愈加纯熟巧妙、丝丝入扣,不仅没有影响观感的流畅度,还由此生成了水到渠成的紧张和悬疑。


电影《细细的红线》/詹姆斯·琼斯

用这部《敦刻尔克》与众多耳熟能详的战争片进行比较是在所难免的,也很难在其中决出胜负优劣。与多数战争电影相比,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没有绝对的主角,既不煽情也不血腥,却用一切的极简指向真实。

诺兰曾在关于《敦刻尔克》的访谈中提到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对于战争电影的观点。詹姆斯·琼斯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战争小说《细细的红线》的作者。他指出很多战争电影存在不真实之处。于是诺兰决定在《敦刻尔克》中表达真实。

文章作者

丁神灯

发表文章40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399人

影评人、中读签约作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