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有灵犀2013
2018-04-09·阅读时长4分钟
最近关于家庭教育的新闻在网上热度不减,“星女郎”黄圣依在《妈妈是超人》中的表现被广大网友骂爆。台湾影星狄莺的儿子在美国涉嫌威胁持枪扫射学校,被警方逮捕入狱。由此看来,家庭教育这件事,是困扰各个社会阶层的普遍性问题,它既不能靠钱来解决,也没有快速而有效的捷径可走。
作为一名4岁半孩子的妈妈,我对于家庭教育既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缺少具有信服力的实践经验,但这几年来为了做好家庭教育,我陆续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结合自己对孩子的近距离观察和实践,略有一些感悟,在此与各位家长共勉。
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需要下功夫的却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身,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教育不是简单的训导与灌输,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和感染。家长如何看待问题,如何为人处世,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已经记在孩子的脑海里,成为他潜意识和挥之不去的原生家庭印记。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理性,自己就先要公正、客观、不偏激;想要教导孩子善良,自己就先要做到敦厚、友善、不作恶。如若家长对人刻薄、无礼,怎么能指望他们培养出一名谦谦有礼的君子呢?
对于我来说,陪伴孩子的过程,是一次思想和心理的回炉再造的过程。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平和的成长环境,我时常反省和改进自己的性格缺陷,努力克制原本任性和急躁的脾气,变得更有耐心和包容心。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会尽量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评价社会现象或他人时力求客观公正,也较少涉及负面内容。和孩子爸爸偶有争论或互相吐槽工作中的不开心时,也会刻意避开年幼的孩子,虽然她还小或许听不懂其中的话语,但我们也不愿意让她感觉到父母身上的负面情绪。在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奥秘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教导,它更是一个“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用爱感染爱,用心唤醒另一颗心,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
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学会尊重和放手。幼儿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的好奇,想要自己独立去探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管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去试错。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总想着纠正她的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求他按照大人刻画好的模子生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种树的道理一样,我们不能在树苗还未生长好就急着修剪枝叶,塑造形状,只有提供充足的自由生长的空间,它才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我女儿从刚刚学会说话起,最经常说的就是:“我自己来”。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然的反抗着大人对她的种种“安排”和管制。有一次,我和她玩涂色游戏时,看到她胡乱用色,将太阳涂成棕色,将花朵涂成绿色,就忍不住想要纠正她。结果我越是纠正她越是逆反,最后气冲冲的将彩色笔一丢不愿意再涂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忙向孩子道歉,并且保证以后再也不干涉她如何涂画。是呀,成人的思维早已固化,只能接受所谓的“正确”,而孩子的世界是完全自由和开放的,是一切皆有可能的,为何要用成人的思想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呢?
想要教育好孩子,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揠苗助长,不画蛇添足。每个孩子天生都有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作为家长只要不去打断,他就能按着自己的节奏自然成长起来。可是,遗憾的是,很多的家长就是太心急了,急着想让孩子“快高长大”,急着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例如我自己,就曾经是这样的。
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我在网上给她买了一套识字卡,想让她在识字方面走在同龄人前面。而这时,我刚好参加了一场家庭教育的讲座,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不建议让孩子过早识字。根据老师的观点:小孩在没有学会认字之前是通过图像中的细小差异来识别物体,图像中存储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文字,而学会识字之后大脑就会“偷懒”,不愿意花精力识记大信息量的图像差异了。于是,我回到家中细心观察我女儿,发现她确实是通过图像来识记物体的,并且用的还挺得心应手。例如她喜欢看“兔小贝儿歌”视频,因为反复看了很多遍,每首歌的画面刚出来她就能准确分辨出是哪一首歌。既然孩子能够通过图像识别,这种方法又比文字识别更锻炼大脑,那何乐而不为呢?我于是将识字卡片收了起来,不再拿出来给孩子识记。
前面说了三点,都是讲述家庭教育中的“无为”理念。但教育难道真的全凭自然,完全不需要父母主动作为了吗?当然不是。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管不顾,而要积极主动的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此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阅读的启蒙教育。尹建莉老师在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里写到:阅读是孩子一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大量的、广泛阅读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才能有越来越大的潜力。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无法独立阅读,这时就需要父母耐心陪伴,引导孩子阅读,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给孩子讲解书上的故事。根据我的个人经验,陪孩子阅读的起步时间可以稍微早一点,但书籍的选取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文字的内容,只需色彩明亮,画面清晰既可。早期的阅读仅仅只是为了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孩子没兴趣的时候千万不要勉强进行,以免破坏了孩子看书的快乐。
总之,对孩子的教育是“牵着蜗牛散步”的过程,让我们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功利,怀着快乐和淡定的心情与孩子一起欣赏成长旅途中的风景,享受过程,收获快乐。
发表文章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人
心有灵犀一点通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