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欢欢
2018-03-30·阅读时长1分钟
学校的宣传栏内,不知什么时候展示出了数幅学生们的创意作品——宛若万花筒的装饰画,我讶异于它们的美仑美奂,心里思忖着是否为美术专业学生的习作展,偶遇美术老师,答曰非也,仅是普通班学生的美术课作业,则更加倾佩,如今的孩子对于美的感知力如此之强,也是近几年学校推行审美教育的成果啊,这些孩子们的美丽心灵幻化出的万花筒,吸引着人们驻足欣赏,开启了美的享受之旅。
只见那娇羞欲滴的玫瑰,欣欣向荣的向日葵,清丽脱俗的雏菊,含苞待放的芙蓉……,这些花朵在孩子们的笔下被重新移接搭配,色彩融合拿捏有度,呈现出了不同艺术冲击感,极具感染力。裱入金色的边框,更加显得华丽精美,不禁感慨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大自然如此美丽,需要我们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这个世界才能更加美好温暖。记得听一位老师说过:“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在面对一花,一草,一木时,能看到他们的美丽之所在,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这道理让我想起了袁枚的那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再小的青苔,即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也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用自己强劲的力量妆点着这个世界。作者对于美的见解,使得他能看到细小的青苔所展示出的旺盛生命力,并歌颂之,实则审美的最高境界。审美是自己的一种内心感受,是刻入心灵的对美的理解,不人云亦云,不随风而逝,并呈百花齐放之态,不管是青苔,还是牡丹,各有其美,相映成趣,不是更好吗?会欣赏美,懂的艺术情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自觉我们这代人,是缺少审美能力的,看到人们纷纷乐衷于整容,对高鼻梁,大眼睛,尖下巴的趋之若鹜,使得多少天生丽质者摒弃受之于父母的美好,去追寻那虚无缥缈的模式外表,实感可惜。李白的《清平调》中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杨贵妃的美是丰姿卓著,雍容华贵的美;《汉宫曲》中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赵飞燕的美是娇柔妩媚,翩然灵巧的美,哪一种美,更好呢?没有定论,只有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美,才能活色生香,熠熠生辉,让古典美有了不同的诠释。那在现代呢,为什么我们必须拘泥于一种美态呢?究其原因,应该是缺少一种审美能力,一种对不同美丽的鉴赏能力。
所以,对于美的理解,我更认可万花筒式的美丽,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精彩,不同角度不同的美,那样才是这个多姿多彩世界的本真。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帐房先生,好文史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