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星
2018-02-28·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02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王星)
“喝开水”还是“喝天然水”,这大概将是养生爱好者之间永远纠缠不清的问题。曾见“开水派”拉出布罗代尔,说他在《15世纪至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说过:“中国人喝开水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为西方所缺乏。”查证了一下,确实在第三章找到专谈“水”的一节,提到中国的几句是:“至于中国人,他们不仅认为水因其来源不同而具有不同特性,并且讨论污染的危险;他们主张生水必须煮沸后方能饮用。中国人只喝热水,这个习惯必定对居民的健康大有裨益。”原文注:这段论述引自1977年一本名叫《Food in Chinese Culture》的书,作者是全名不详的一位K.C.Chang。
然而,从这段辗转了几道的文字,很难看出身为史学家的布罗代尔曾给中国人喝开水下了明确的“4000年”定义。真要追根溯源,考证可用于烧水的器具出现的时间是种办法,不过,因有鼎、镬之类出现便断定夏商乃至黄帝时代已经有煮水喝的习惯仍不可靠。从已有的考古发现看,当时这些“锅”中煮的大多是肉食与谷物。例如《周礼》中“亨人共掌鼎镬,以给水火之齐”不是在烧水,而是在把握炖肉的水分火候。有可能成为早年的专职烧水器的,是众说纷纭的仰韶文化带耳小口尖底瓶。这些形状怪异的陶瓶最早被视为“汲水器”,后有以考古学家苏秉琦为代表的“祭器或礼器”说。认为尖口瓶有“烧水”功能是近年一位韩文彬先生的主张。韩先生认为:尖底瓶的结构不适合汲水,应是古人“给其注水、转动煨火烧水熬汤的专用炊具”。可惜,反对的意见同样富于实证精神:考古发掘并未发现仰韶时代有专门的器座或灶孔用来插放尖底瓶,若用于烧水,只能将瓶子插于火塘柴灰之中,对于“虚则倒斜、中则正、满则覆”的尖底瓶来说,煮一瓶开水比灌一瓶冷水更危险也更不合理。
不管用什么煮,中国确实早就知道“开水”。古人将热水称为“汤”,冷水才是“水”,所谓“见不善如探汤”、“日中如探汤”,都是以开水比喻,至今陕西方言中仍保留有“汤”的这层“白开水”本义。不过,有汤水之分依然不意味着古人已经执著于喝开水。曾有人以《孟子》中“冬日则饮汤”一句论证古人以喝开水为习,但原文还有后半句:“夏日则饮水。”又有《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仍是冷水。《礼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考”,孙希旦集解“饮有浆醴之属,今但饮水而已,饮之贫也”,也只是感慨原特指“饮酒”的“饮”字如今“贫”到了冷水亦可饮,没说尽孝道应该以白开水伺候。早期“汤”作为热水用于“洗涤”的意味,甚至远多于用于“饮用”,“温泉”一意也源自于此。“荡”字本作“”,上“汤”下“皿”,可惜不是汤盆或是水杯,而是一种“涤器(《说文》)”,近似现在的脸盆;“荡”的“摇动貌”含意也来自“涮洗脸盆”的动作。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