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社区来了“新邻里”:修设备,也修复我们的“附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8分钟

58人看过
把温暖化为日常

在当下的城市里,生活越来越便利,居住空间越来越现代化,可是,近在咫尺的“陌生人”也越来越多。


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炒菜没盐了,家长会使唤你去邻居家借一勺,父母临时加班,会把你“托管”给楼上的李奶奶,而到了现在,住对门的邻居在电梯里碰上,会点个头、打个招呼的,已经能称得上是“熟人”了。至于电视剧《我爱我家》中那种邻居们隔三岔五串串门、聊聊京剧或者足球的人情味,在许多地方已经悄然退化。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份疏离之中,一种反向的拉力正在悄然发生。人们开始尝试着一点点夺回身边真实的“附近”:买菜时顺便和摊主聊聊果蔬的行情,遛狗时跟别的狗主人扯扯闲篇,又或者是把闲置的绘本或者小物件在小区群里免费转让……这些努力看似微小,却调动起了我们的笑容、话语和相遇,让社区中的温情网络得以回归。


在这些自发的小温暖之外,还有一群不怕麻烦的华为服务工程师,用专业力量,把这份温情拉得更近。他们带着专业的工具走进社区,手机钢化膜裂了、电脑卡顿了、家里WI-FI不灵光了,这些让人犯愁的“科技小麻烦”,他们在社区的摊位前就能解决。


 


电子产品“满血复活”了,人的心情也就爽朗了,工程师们修复的不仅是设备,更是社区的温情网络。小区里被快节奏生活折叠的人情味,跟着修好的电子设备,也一起回来了。




是科技小事,也是社区暖事


现代生活的便利,常常给我们一种错觉——科技已经解决了一切“麻烦事”。临时买菜可以叫外卖,家电有了小毛病可以问AI,直到真正棘手的事儿出现,人们才反应过来:那些最让人焦急的时刻,最后还是离不开真实的人出来搭把手。


家里老人时常碰上的手机操作问题,儿女们对着电话一步步指引,却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只能留下一句无奈的“等我回去再帮您弄”。


更别提路由器、智能设备等一些复杂的操作问题,大多数人只能在不断地关机和重启中变得焦头烂额。


这些给人添堵的大小问题,恰恰也成了现代社区生活中幸福感的缺口。当快递、外卖乃至于共享单车这些便捷服务,接连打通了大家在衣食住行上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服务的缺席,却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无数个让人无助的瞬间。



好在,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从今年的7月开始,不少人就发现——小区里突然支起了华为服务的摊位,几位穿着蓝色T恤的华为服务工程师忙前忙后,小小的便捷服务点刚刚搭好,便被居民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有人看到现场热闹的氛围,本想溜达一圈,却顺道给设备贴了膜、换了电池,“一会儿功夫就在现场把电池给换了,拖延症患者终于不用为电量焦虑了。”


在这里,不仅可以给手机贴膜、清洁保养,现场还提供手机检修、电池更换、电子设备现场教学等贴心服务,就连智能家居的故障也能上门调试——路由器、打印机,或者智慧屏、智能门锁……这些普通人一打开设置界面就头疼的设备,等来了能“对症下药”的专家。


图源:小红书@郑郑日上的花花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同步上演着。截至目前,华为服务进社区已经在全国200多个地市、900多个社区开展了超过1000场活动,累计服务了10万多位用户。这些数字背后,是10万次焦虑被抚平、10万份无助被一一化解。


而这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




社区里的人情味,回来了


进入社区的华为服务点,就像一位耐心且专业的“好邻居”。在工程师的心中,再小的“科技小事”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因为这关乎着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在山东潍坊一小区,市人民医院的刘护士来到了华为服务进社区的摊位前,由于医院两班倒的工作性质,她手机电池老化导致续航短的问题,已经拖了好一阵。


了解到刘女士的情况后,店长立即安排检测,并贴心地提供了备用机,确保她在维修期间不错过重要消息,技术顾问则即刻跑腿调拨官方全新电池。从沟通到维修完成,全程仅用时45分钟。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不同的社区里、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



在河北桃源官邸小区,一天午后,李先生正看着智慧屏上偶尔缓冲的信号图标发愁。对于李先生这样的“华为全家桶”用户来说,难受得静不下心来。恰在此时,他看到了小区里华为服务的社区摊位。


李先生来到现场说明了状况后,两位工程师当即上门做起了全面检测和优化——一位负责调整路由器位置、优化信号覆盖,另一位则专注检查智慧屏与笔记本的网络配置。很快,网络测速结果大幅提升,高清视频点击即播,流畅无延迟。


视频播放流畅了,全屋智能的其他体验也不能落下。不一会儿工夫,工程师已经熟练地帮李先生调试好了多屏协同功能,一碰传、跨屏编辑、文件拖拽……华为手机、笔记本与智慧屏之间丝滑无缝流转,让李先生忍不住赞叹:“以后我共享资料就更方便了!”


本来只想调个路由器,没想到,华为服务工程师们竟然把全屋的智能设备都调试了一番,满怀感激的李先生随即下楼买来水果,塞到工程师手中:“两位师傅,太感谢了!咱们河北人实在,你们的服务真润心!”


李先生的感激,并非个例。实际上,在遍布多地的社区里,从水果、奶茶,到点心、山楂片等各种零食,华为服务工程师们没少被“投喂”过,甚至还有人收到过表达感谢的毛笔字。原则上工程师们会婉拒,但在社区的温情包围下,有时实在拗不过那份热情。



毕竟,社区可是居民们的“主场”,他们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工程师“邻居”们的认可。热心的居民不仅会提来整箱矿泉水,有的还从家里拿来了驱蚊液;孩子们则主动充当起了“气氛组”,帮忙拍照、招呼邻居;物业的支持也没缺席,在河南的幸福里小区,考虑到当时的高温天气,物业还特意为工程师们准备了绿豆水……


里里外外的配合与欢迎,都传递着同一个期待:大家都希望华为服务进社区的活动能常来、工程师们能多来“串串门”。


图源:小红书@郑郑日上的花花


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一点点修复着社区里久违的信任与连接,让温暖在一次次相遇中自然生长,慢慢地,人和人,就熟络起来了。




每一次温暖的抵达,

都离不开服务体系的支撑


发生在社区里的温暖互动,看似是偶然的相遇,实际上,却有着一套成熟的服务体系做支撑:专业的人才网络、便捷的服务触点,以及贯穿始终的理念体系。


专业,是这一切的基石。华为服务拥有业界最高认证水平的专业服务团队——线上站点100%通过国际权威标准COPC认证,近80%华为服务工程师通过智能终端应用维修师等级评价。这意味着,用户在哪里寻求帮助,获得的都是水准之上的专业服务。


便捷,则体现在触手可及的服务网络上。全国2300余家服务店、超过2万个服务接机点,覆盖了全国99%的地级市和92%的县区,让专业服务走到每个人的身边。



而“温度”,更是无数次浸润在服务细节之中。


在分布各地的华为服务店,这样的场景时时让人温暖:用户的设备突发故障,且刚好遇到急需处理重要事务的情况,工程师便会果断启动“日常加急服务”,在修复设备的同时,还会主动提供备用机,以解用户的燃眉之急。


而在特殊的时空场景下,这份服务的温度与便捷,则显得更加珍贵。在乌鲁木齐马拉松的赛场边,刚完赛的张老师匆匆挤进华为服务点的帐篷,神色焦急:“刚跑完,照片没了。”——这堪称每位跑者最不想遇到的“囧途”。


工程师闻声立刻接过手机检查,发现是存储系统临时卡顿,他一边操作一边安慰:“您别急,小问题,照片应该没丢。”片刻之后,张老师珍贵的赛事照片被顺利找回,这场跨越终点的马拉松,终于在照片恢复的瞬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华为一系列的特色服务,同样也贯彻了这份温度、专业和便捷:在每月定期的“华为服务日”,华为服务会为用户提供免费贴膜、清洁保养、维修免人工费等权益;在春节期间,华为服务坚持“春节不打烊”活动,全国近千家门店照常营业,线上客服24小时在线,守护万千家庭的团圆时刻;更值一提的是,自2024年10月起,华为率先于国内手机品牌中推出手语视频服务,为听障人士打开了无声世界的服务通道。



这些看似独立的活动与服务,共同编织了一个完整的、有温度的服务生态。华为服务进社区,正是这个生态中最贴近用户、最具烟火气的一环。它是一个有体系支撑的温暖闭环——专业的人才确保了服务品质,便捷的网络保证了服务可及,而内在的温度则让服务超越了功能本身,升华为一种情感上的连接。


与此同时,华为服务进社区的实践,与国家推动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理念也高度契合。当政策的愿景是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时,华为服务所做的,正是将专业的科技服务,转化为这个“生活圈”中触手可及的便利。让科技服务从需要专门抽空前往门店的“大事”,变成了下楼就到、举手可得的“小事”。


不只是在维修设备,更是在构建现代化社区的“心”基建——华为服务始终在用专业夯实信任,用便捷支撑生活,用温度滋养社区,最终,让科技成为可感可知的温暖力量,扎扎实实地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尾声


华为服务进社区,表面上是服务形式的创新,内核却是一场关于科技温度的实践——它要做的,从来不是简单修好坏掉的设备,而是用专业接住人们的急难,用耐心焐热日常的细碎,提高社区生活的幸福指数。


当那些身着蓝色工服的工程师走进小区,设备出现的各种恼人问题,有他们来解决;无人安抚的焦虑,有他们来关照。此时,科技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参数与代码,因为有了人的连接,科技变成了一份可以感知的陪伴。



在数字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完全回到过去的“熟人社会”,但华为服务让我们看到,科技有能力,也有温度去催生一种充满善意的“新邻里关系”。从线上到线下,从门店到社区,华为服务用专业和信任构建起一条温暖的人际纽带,它连接人与人,也连接起华为与它所守护的万千生活。


这或许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科技模样——它不喧闹,却总能在需要时出现;它追求极致,却始终带着理解的温度。在这个意义上,华为服务让我们看到:科技永远可以更有温度,只要有一群人,永远愿意为你出发。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 设计排版丨孙宏

作者丨梅卡

图片来源丨华为、互联网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62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