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0-02·阅读时长24分钟
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电影档期之一,国庆档自然不能少了合家欢喜剧。今年国庆档的诸多大片里,黄渤、范丞丞、殷桃等人主演的家庭喜剧片《浪浪人生》填补了这一空白。电影讲述了一个将家庭拖累的中年失意男子,在全家人齐心协力努力下共渡难关,笑对人生风浪的故事。
回到十年前的国庆档,《港囧》和《夏洛特烦恼》这两部都卖了十几亿的电影,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中年失意男子,经历了一番波折后,从家庭中获得治愈。彼时,“中年失意男回归家庭”的喜剧类型,颇受市场欢迎。
一部商业电影的票房,既要靠自身质量,也要考虑到时代的语境。十年时间,不论是电影市场还是时代语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叙述的故事不尽相同,但相似爆款公式下的《浪浪人生》,还能打动今日的观众吗?
中年失意男,被家人治愈
《浪浪人生》改编自蔡崇达自传体散文集《皮囊》,电影也出现了书中的一些角色、元素和金句,但电影更像是原著基础上延伸出的一个新故事。
散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是一些女性角色,但《浪浪人生》着重讲述了“父亲”黄荣发(黄渤饰)的故事。
黄荣发曾是小镇里的“大哥”,也有着强烈的“大哥情结”,这不是说他逞凶斗狠,而是他有着传统意义上的“情义为先”。早年,黄荣发出海谋生,江湖上流传着他英勇救人的传说;1990年代末新世纪初,他抓住时代潮流,牵头办加油站,村民们相信他这个“大哥”,纷纷入股,黄荣发本想带着大家一起发财,可开发商突然毁约,加油站是建起来了,但没什么生意,村民反过来要求他赔偿,他竟一口答应。在2000年初,他欠下村民50万元,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明明是村民们没有契约精神——投资本来就是有风险的,但在黄荣发的认知里,“大哥”就得扛事,别人就是相信他才投资的,所以别人向他要回投资款,他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赔偿。
然而,这份“情义”是以拖垮全家为代价的。黄荣发不得不出海赚钱,几年后摔伤了腿才回家,而他不在的日子里,家人也不好过。房子被喷了欠债还钱的红漆;妻子陈梨珍(殷桃饰)得守着冷清的加油站,得撑住这个家,还得疲于应付催债的人……
祸不单行,摔伤退回家的黄荣发还被检查出心脏出现问题,做手术至少得十万元,全家人为了给他攒手术费再次吃了不少苦头。还在上学的儿子黑狗达(范丞丞饰),给人写情书赚钱(带有一点“霸凌”的意味);女儿黄娇娇(李嘉琦饰)在工厂里,几乎是不眠不休地加班打工……
但请放心,电影并没有显得苦大仇深。一方面,电影的基调是喜剧。常远饰演的四叔、付航饰演的阿小,制造了不少笑点;电影也通过屡屡打脸黄荣发的“男子气概”来制造反差,比如他对着医生各种“口出恶言”,但双腿就是不争气,一而再扑通地跪在医生面前;而刘雪华饰演的阿太,90多岁,像个老顽童,活得通透、有大智慧,也由此减轻了苦难的重量。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虽然黄荣发这个中年失意男拖垮了家人,但电影的立意并非检讨父亲,而是将重心放在家人如何一起渡过难关,如何鼓励父亲勇敢面对疾病,如何相亲相爱战胜困难上面。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浪浪人生》不禁让人想起十年前国庆档的两部爆款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它们有一个共同框架:中年失意男,家有“贤妻”,从家庭中获得治愈。
在《港囧》里,徐来事业小成、家庭和睦,内里却塞满了对青春的遗憾和对现实的不甘,徐来一心想要圆一个藏了二十年的梦——见一见他的大学初恋杨伊。见到初恋后,她直言徐来只是她下一个创作系列的“素材”;从初恋口中,徐来才知道当年妻子也拿到了去香港深造的名额,可她为了徐来,放弃了这个机会。并且妻子偷偷联系了法国的农庄,买下了一整片薰衣草花田,就是为了圆徐来在阿尔勒有间画室的梦想……
最后,徐来放弃了对初恋的执念,回到了妻子蔡菠身边。中年危机的中产,被“贤妻”治愈了。
在《夏洛特烦恼》中,陷入人生“至暗时刻”的夏洛,在昏沉中穿越回1997年的高中校园,他获得“改写人生”的机会,变成华语乐坛教父,追到梦寐以求的女神秋雅。但夏洛的精神世界却空空如也。他始终活在再也写不出新歌的焦虑中,秋雅嫁给她不过是看中他的名气与财富……也在这个时候,夏洛得知了当年为了保护他,马冬梅甘愿被小混混“欺负”。当夏洛确诊艾滋并最终死亡,他才悔不当初。
梦醒后,夏洛终于明白“贤妻”马冬梅才是他这一生中最宝贵的存在,他从此像个跟屁虫一样黏着马冬梅。中年危机的失败男子,同样是被“贤妻”治愈了。
与徐来、夏洛相比,黄荣发要讨喜不少。嘴上不擅长表达关心,但会修好儿子用来写作的钢笔,鼓励儿子投稿;知道妻子撑起家不容易,把重新开张的加油站用妻子的名字命名;女儿遭遇渣男时,冲在前面为女儿“讨公道”;看重面子的他,为了守护家人,他软硬兼施,下跪要回工伤的补偿……
纵然如此,《浪浪人生》与《港囧》《夏洛特烦恼》分享着相似的故事基底。差别在于,黄荣发的失意源于“大哥情结”——他践行着他的“大哥情结”,却让家庭陷入危机,最终家人治愈了他、也成全了他;而徐来、夏洛的烦恼则源于精神上的空虚,最后投射为“初恋情结”,最终也是家人治愈了他们、接纳了他们。
也由此,虽然中年失意男的形态各不相同,但“贤妻”高度相似。陈梨珍坚韧,顽强,忠诚,顾家,也有“泼辣”的一面,关键时刻能扛事,能将迷失的丈夫拉回正轨。陈梨珍只是比马冬梅、蔡菠少了一点点喜感而已。
十年前的爆款电影公式
十年前,“中年失意男一经波折后,才发现家庭才是永远的后盾”的喜剧故事,几乎是当年最爆款的喜剧公式了。
2012年,徐峥的《人在囧途之泰囧》是我国首部票房突破10亿元的电影,也是当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后来发展出来的“囧系列”电影,内核都是中产的中年危机和化解;2014年,黄渤、徐峥主演《心花路放》,票房11.69亿元,是当年的票房第二,讲述两个失意中年人的公路之旅和治愈之旅;2015年的《港囧》,票房16.1亿元,当年年度票房排第三,《夏洛特烦恼》则以14.38亿元排年度第五……
从今日观众的视角来,或许会有些纳闷:在当时票房突破10亿元都难的情形下,怎么这类故事这么受欢迎?
首先得看看电影市场的大环境。2010年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也是国产电影发展最迅猛的阶段。遥想2002年国产电影开始产业化时,年度总票房还不到10亿元。2010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到了2015年时,票房首次突破400亿元,来到441亿元,并且增速相当迅猛,和2014年相比增幅高达48.7%。电影市场行情喜人,喜剧商业类型片又是最容易抵达观众的类型之一,因为没有太大的观影门槛,容易进入剧情,也能收获快乐,当时只要是合格的喜剧都能卖得不错。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崛起的不只电影市场,还有中产阶层。十年前,“中产阶层的崛起”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15年有一个很重磅的新闻,我国的中产人数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当年的瑞士信贷发布了一份报告《2015全球财富报告》(Global Wealth Report 2015)指出,尽管全球范围内富人变得更富,挤压了中产阶级的财富,但中国的中产阶级发展却表现突出;中国中产阶级占成年人口的比例(11%)看起来不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其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09亿,首次超过了美国(9200万),成为全球第一。虽然舆论对于我国中产阶层的认定标准和人数议论纷纷,但大家都默认一个前提:中产阶层正在快速崛起,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变多。
中产的中年危机/精神危机,也是当年的高频话题。学者贺照田在2016年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当前中国精神伦理困境:一个思想的考察》,抛出一个重要思考:“近三十多年,中国在经济上的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这一经济奇迹作为严肃课题加以研究。
但与此同时,中国在精神文明方面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却少有人真正把它作为要深入把握中国近几十年历史和现实必不可少的理解与审问视角来研究和思考。”思想界密集关注富起来的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同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发表了《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该分析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5年度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中产阶层对其个人生活状态表示较为满意,但他们对于购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都有隐忧,50.3%的中产阶层不认同“我已经得到了我在生活中想得到的重要东西”,这种欲求不满转化为精神上的焦虑与迷惘。
在彼时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港囧》《夏洛特烦恼》这一类中年失意男的故事何以受欢迎了。迅速壮大的中产阶层,必然渴望在具有大众影响力的大银幕上,看到能呈现自身生活状态、情感困惑与精神追求的作品。《港囧》《夏洛特烦恼》等电影契合了当时社会对富起来的中产/中年人,对于面临的“精神危机”的一种解答。
“既沾沾自喜于已获得的身份地位,又不满足于现存状态的心态”的中产阶层,心有迷茫和不甘,并集中投射为一种“初恋情结”,未竟的梦想、未被填满的自我,借“初恋”之名还魂。而爆款电影们给出了非常“男性向”的解答——青春已经无法追回,千万不要孤注一掷犯下大错;无论自己多狼狈,都愿意等自己回家的人才是最珍贵的东西,一定要好好珍惜。这种“回归家庭、家有贤妻、从家庭获得疗愈”的叙事,与2015年度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高度吻合,调查显示:多数中产阶层成员有较强的家庭观念,极为关注配偶和子女,重视家庭和睦,74%的中产阶层把“家人健康、团聚,家庭幸福、和睦”认定为“个人的最大愿望”。
这么一看,《浪浪人生》要放十年前,或许也是大爆款。它的“大哥情结”同样契合经济上行阶段人们对于未竟梦想的实现渴望——不要因为害怕风浪而不敢出海,勇敢地去拼,去闯,去冒险吧。反正殊途同归嘛:家庭第一,有家庭给你兜底,“贤妻”永远是你的后盾。
爆款电影的土壤,在发生变化
《港囧》《夏洛特烦恼》这类喜剧却没有在大银幕上一直延续,因为大银幕上出现了更受欢迎的中年男人。
2017年,《战狼2》以56.84亿元的票房一举成为我国影史票房第一,之后主旋律大片中的硬汉,才是最受欢迎的角色。2018年的票房冠军是《红海行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但主旋律片依然颇具风采,《流量地球》《中国机长》总卖了70多亿票房。之后疫情时代到来,一度也是主旋律打牌占据主导,比如2021年的《长津湖》超越《战狼2》成为新的影史第一……“战狼式男子”行动果敢,肩负重任,充满了力量感、责任感和安全感,满足了人们在现实中对于“强起来”的心理投射和情感共鸣。
但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都面临挑战,没有谁能独善其身。这种“下行”直观反映在电影票房上。2019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到巅峰的641亿元,2023年疫情结束恢复到549亿元,去年再次跌落到425亿元——还不如2015年的441亿元。
不久前的互联网上,吴京遭受一场无妄之灾,被很多网友恶搞。与此同时,2024年以来,荧屏和银幕上很受欢迎的是一类角色是有“人夫感”的中年人,他们有时也被观众戏称为“窝囊男”,很典型的代表是雷佳音、郭京飞、白客等人饰演的一系列角色。
比如去年年度票房第四的《第二十条》中雷佳音饰演的韩明,年度票房第八的《年会不能停!》中白客饰演的马杰,俩人的共同底色是“经济适用男”:有一个不错的职业,勤勤恳恳工作,为了职位晋升努力打拼。观众戏称他们为“窝囊废”也非恶意,他们的“窝囊”背后是去除了传统男子气概里“霸道”“自负”“死要面子”等缺点,他们是“妻管严”,老实、务实、不逞强。观众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谁不是在负重前行呢,调侃他们是一种自嘲,甚至带有一点亲昵。
不同于徐来、夏洛或黄荣发,他们不会弄出个烂摊子等待家人来收拾,他们是能够收拾烂摊子的人。他们虽然没什么钱,但勤恳努力;没什么宏大的理想、张扬的个性,但老实巴交,能扛住事儿。这是经济下行周期里的流行人设,他们契合了不确定时代中,观众对稳定、责任与陪伴的深层渴望。时代在变化,爆款电影的土壤也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不是观众的问题。
也有例外。《浪浪人生》由韩寒的亭东影业出品,亭东影业一向热衷于“男人至死是少年”的热血叙事,《飞驰人生》系列就是如此。沈腾饰演的张驰,也是一个有“大哥情结”的人,作为天才赛车手他波折不断、“惹祸不断”,但观众还是能够为他的梦想打动——去年《飞驰人生2》以33.61亿元成为年度票房亚军。除了张驰对于赛车这一梦想赤诚的热爱与不懈的坚持以外,还有一个隐秘的前提:张驰未婚未育(有一个儿子非亲生,随亲生父母在国外生活),他对梦想的坚持、付出和牺牲,没有拖累家庭和家人。所以,“爱拼才会赢”或者“不要因为害怕风浪,就不出海”在他身上是完全成立的,观众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接受。选择有“人夫感”的人一起生活,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放手一搏追梦,两种需求并不冲突。
黄荣发与张驰不同,他上有老下有小。当黄荣发的“大哥情结”需要全家人给他买单时,今天的观众还能无碍地接受吗?虽然“不要因为害怕风浪,就不出海”的追梦叙事是正确的,但“贤妻良母”的设定、“男人至死是少年、全家一起托举他”的设定、一个失败了的父亲仍是这个家族“精神信念”的设定,是否也“陈旧”了一点?
最终《浪浪人生》给我一种强烈的“错位感”——这是一部故事背景设定在二十年前、理念上停留在十年前的电影,但它在十年后的今天上映,它的公式还能奏效吗?就像电影明明是发生在泉州,但除了刘雪华偶尔说一两句闽南语以外,一众主要演员都是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间或带点北方各地方言的口音,故事还足够可信吗?差之毫厘,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排版:小雅/ 审核:同同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51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