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为什么以后可能不需要老师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9-02·阅读时长19分钟

147人看过
如果AI是‘更好的老师’,那么我们老师还能做什么?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学期开学在即,上海浦东一小学5个班只招到22名学生,专职教师反倒有23人。这事迅速冲上了热搜,因为它刷新了人们的认知:这些年来各地中小学都苦于生源流失,但那总给人感觉大多是在偏远地区,“魔都竟然也缺生源?”

以往被视为“铁饭碗”的老师,现在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不仅学生在减少,而且他们汲取知识的来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老师了。有一位老教师就跟我感叹:“现在AI这么厉害,无论你问什么问题都难不倒它,你想知道什么都可以,并且随时随地、即刻回应。如果AI是‘更好的老师’,那么我们老师还能做什么?”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扎心的问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需要老师吗?



文|维舟

好老师是替代不了的

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是一种“一对多”的单向传授模式:一个作为知识权威的老师,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知识灌输给学生。所谓“好老师”,就是一个为人正派、充分了解授课内容、且对学生负责的权威,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好家长”。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是消极被动的,不需要他们做出积极回应,更不鼓励质疑,只需要静静接受老师的灌输即可。因此,“好学生”通常就是遵守课堂纪律、将老师传授的价值观内化,不仅吸收学科知识,且还能揣摩领会出题人思路,最终拿到高分的孩子。

《山花烂漫时》剧照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场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分为二了:课堂这个传统教育空间是为了应试,学生们往往身在心不在,倒像是完成“走形式”;而那些感兴趣的知识技能,则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自学——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之后,不免有人觉得,还不如跟着AI学,又快又好。可想而知,这种思路是把AI当成了一个“无所不知的老师”,但且不说这狭隘地理解了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也很难用好AI。

真正好的老师,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教育真正的核心并不是“教课”,而是“教人”。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知识其实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他的意思无非是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人格的养成和塑造,如果你有了健全的人格和思考的方法,那么随时都可以自主地探索、汲取任何知识——前者是“渔”,后者只是“鱼”。

好的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同样的课本,不同的老师来讲,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我一位当语文老师的朋友,周末在家里给自家孩子讲作文,后来让我们几家的孩子也一起去听,她非常善于调动孩子的兴趣和情绪,课堂气氛欢快热烈,连平日沉默寡言、不喜欢写作文的我家老大,也很爱上她的课。若论文史知识、写作能力,我自认绝不输她,但不得不承认,她比我会教。

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绝不仅限于知识,甚至可能重塑人生观。我一位朋友出生于东北的小山沟里,初中时父亲不幸死于矿难后,家里困窘到极点,一度都想辍学了。他的语文老师察觉到他情绪不对,找他单独吃饭,谈起自己一生的波折,最后说:“我为什么要和你说这故事?就是想说,人生总有起起伏伏,有时你都意想不到会有什么打击潜伏在角落里,但不要因此就一蹶不振,活下来,走过去,就有机会看到不一样的可能。”这一次对话改变了我这位朋友的命运,他不再自暴自弃,最终成了他们那个小地方走出来的少数几位博士之一。

《山花烂漫时》剧照

教育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不断互动的过程,老师有多少知识储备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是学生是否被激发出来,自愿并主动地学习,而这种学习绝不仅限于知识。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喜欢某位老师,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自己那门课的成绩就变好了,接受了言传身教——好老师是真的能改变人生的。创办云南华坪女高的张桂梅老师,曾激励了无数女生走出大山,这与其说是她教的课传授了多少知识,不如说是她的人格魅力激起了孩子们奋发向上。

我们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其实过分偏重于对课本知识的正式学习,所以才有不少人忧虑老师会被AI取代,但实际上,非正式学习在一个人成长中更具决定性的影响——想想就能明白,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三角函数、化学公式,多数人在成年后大概忘得一干二净了,但会一直记得那段学习时光给你带来的愉快或痛苦,记得老师的言传身教。

这正是杜威早就曾批评过的:传统教育模式过分偏重系统性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知识必须通过人的经验才能发挥作用。为此,他倡导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隔阂,在一个良性互动的格局下促成健全的人格——这种人格的成长,其实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AI时代,重新思考“教育以人为本”

仅仅恐慌“会不会被AI替代”无助于应对局面,对老师来说真正需要考虑的是:面对当下生源的减少、知识吸收途径的多样化,怎样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工作内容,才能让家长和学生们觉得“跟着这个老师学,就是不一样”?

《春风化雨》剧照

从根本上来说,这还是在回应那个一直以来的问题:“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它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说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难以达成共识,那么从当下热议的种种弊病来看,至少人们都知道“不想要什么样的教育”。老的模式已经难以应对新挑战了,卷到天际也没用——AI替代不了人,它能替代的是像机器人一样的人。

在现代社会,正如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如果教育不能让年轻一代更好地应对未来,那很难说是好的教育。面对新生事物,最常见的两种错误,就是要么反应过度,要么完全忽视。毫无疑问,装作AI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是不现实的,但也没必要恐慌。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善于运用AI,通过它共同学习,那反倒会对AI祛魅,知道它既没有那么神奇,也没那么糟糕。学会与AI共存,是新教育内容绕不过去的一部分。

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过程被AI所主导,恰恰相反,是要心平气和地客观看待科技发展对教育产生的一体两面的影响。AI可以帮你梳理思路,相当于扮演一个助手,高效帮你搜集整理材料,但这并不是说你可以完全信任它,什么都不用做了。相反,就像不迷信老师的权威,也不要迷信AI的答案。学习要有好奇心、不盲从、独立思考,也要敢于质疑求证,这些特质的培养不能依靠AI,而恰恰需要在人与人的现实互动中来。

《迎风的春天》剧照

现实中有两类老师,一类把AI当作洪水猛兽,唯恐学生们用它来作弊;但还有一类,则承认这是科技进步,以后只会更强大,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运用好这一工具,既从中学到知识,也要清楚“AI经常胡说八道”,又怎么辨别核实。要问孩子们喜欢哪一类老师,那当然是后一类。

教育不必排斥新技术,但正是到了AI时代,愈发有必要清楚地认识到一点:人具有不可替代性。人不是机器,是集理性与感性于一身的复杂个体,不可能像训练人工智能一样教育人,尤其越是低龄的孩子,越需要在实体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逐渐让人格得以发育成熟。好的老师并不只是教课,而是创造现实的联结,他们能因材施教,可能三言两语的点播,就让学生受用一辈子。

我儿子的一位外教曾对我说过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老师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学习对象,最多只是三分之一,他们另外三分之一是向家长学习,还有三分之一,则是跟同伴那里学来。”也就是说,老师本来就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权威,在当下的变动面前,更需要重新清楚认识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能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更好地引导他们。

《可爱的你》剧照

从这一意义上说,老师和AI不是替代、竞争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补:好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在自我成长、知识吸收过程中的潜移默化,是不可替代的,但当学生的主体性慢慢确立,有能力“以我为主”去辨别、分析时,逐步引入AI辅助教学,让他们能善于运用AI来解决、应对问题,最终能更好地自学,才能为未来做好准备。或许可以说,这才是AI时代的“教育以人为本”。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同同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