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8-30·阅读时长6分钟
你可能还没意识到
但最“爽”暑假结束了
明天是开学日。对于那些高三毕业,正要入学大一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人生中最“爽”的假期就要结束了。
作为过来人,我直到现在都常常怀念那个夏天。它如此悠长且自在,从6月初高考结束到开学,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作业、没有负担,完全由自己掌控。心理学家管这种状态叫做“压力真空期”,长时间的紧绷之后骤然松弛,带来的不仅是轻松,更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欣然感。那时的我不懂心理学的理论,只是单纯的希望这样的日子永远不要结束。
高考后的暑假,是人生中最“爽”假期之一
这是一段你真正可以不为任何事操心的时光。成绩已成定局,未来尚未压来,你第一次被允许完全悬停在“此刻”——而此刻的全部意义,只用来期待。
那时,总有太多事值得我们期待,期待长大后的日子,期待第一次远途旅行,以及期待随时可能发生的爱情。每一种期待都被镀上了金色的闪光,又挟风雷作远游。人生就像还有无限可能,未来必须是美好的。有件事是我30岁之后才明白的,生活中没有其他事情,能比满怀期待更令人感到幸福。就像婚姻中或许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磕磕碰碰,但期待中的初恋总是完美无瑕。
后来,我再也没有享受过如此纯粹、幸福的假期,即使在婚假中的蜜月旅行里,我也依然要在东京上野公园的长椅上赶稿子,在通往镰仓的列车上用尽量小的声音和客户开会。
如果我有一种超能力,能让自己像《土拨鼠之日》一样,永恒活在某一天里,那我一定选择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
遗憾的是,身在其中时,我并未完全意识到高考后的假期究竟有多美好。它如同一枚被囫囵吞下的包子,第一口没吃到馅,第二口又咬过了。撒贝宁曾说:“人生,有那么一首诗,往往是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没有读懂它;可是当你读懂它的时候,它又离你远去了,这首诗就是青春。”
无论如何,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悠长假期,都是人生中最爽、最珍贵的时光之一。
出门远行
像一场“成人礼”
这个假期如此珍贵,要怎么过才有意义?
在余华的小说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里,父亲对他说:“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是啊,在十八岁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总是那么令人期待。
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曾用班会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一部名为《17岁的单车》的电影,在电影里,两个少年各自为了生存和爱情,拼命争夺同一台单车。此时,单车成为了一种象征外面世界的意象,是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东西。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是高圆圆,对我影响巨大。
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也买来一台山地车——这是能让我抵达远方成本最低的方式,只要吃饱饭,就能不停往前走。我和朋友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从北京骑到了天津。那时还不流行骑行,骑车旅行是件一点不酷,甚至有点狼狈的事。中间有很长一段路程,买不到任何饮用水,我俩只能拼命蹬车,用最快的速度奔向下一个小卖部。在《十八岁出门远行》里,余华也写过类似的经历,“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仅仅是一段坐高铁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路程,但当我们终于到达终点,将山地车锁在小旅馆门前的楼梯上时,我依然觉得自己抵达了远方,世界好像就在我们的脚下。
对于一个囊中羞涩的年轻人来说,单车就代表了远方
远行的意义是多重的。
在成为作家前,刘慈欣是山西娘子关发电厂的一名工程师。他曾在采访中分享,自己如何利用假期进行“科技朝圣”,不是去名胜古迹,而是去西北的戈壁滩,去感受《流浪地球》中描绘的荒凉与宏大;或者去贵州的深山里,亲眼看看“中国天眼”FAST,想象它与宇宙对话的瞬间。他的“远行”是带着对科幻的热爱,去现实中寻找未来感的踪迹。
大刘的旅程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示——远行可以带有一种‘科幻感’。动身前往那些能激发你想象力的地方,无论是科技重镇还是自然奇观,去亲身感受那种震撼。这趟旅程,就是你为自己启动的‘思想曲率驱动’。
在成为科技巨头之前,年轻的埃隆·马斯克曾靠着微薄的积蓄,独自背包穿越了整个非洲大陆。这段经历无疑塑造了他面对未知和挑战的勇气与韧性。他的远行充满了极客的实用主义——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获取第一手的经验和见识,这是一种为未来冒险所做的“压力测试”。马斯克在青年时期的非洲背包行,提醒我们最有价值的旅程往往带着一点“工程师思维”:将世界视为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通过亲身体验去收集数据,测试自己的极限。
世界值得我们任意探索,尤其是在即将成年的时候
而在公路电影《无依之地》中,失去一切的弗恩开着一辆厢式货车,成为穿越美国西部的现代游牧者。影片最动人的不是目的地,而是“在路上”的状态:她在广袤的荒野中独自醒来,在篝火旁与同样漂泊的人分享故事。这重新定义了“出发”的意义——它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连接。《无依之地》并非鼓励我们都去流浪,但它精准地捕捉了“上路”的一种现代内核:人生不是一条固定的轨道,而是一片可以任意探索的荒野。
正如《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所说的:“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在用了12年读过“万卷书”之后,走上“万里路”,意义不言而喻。领略过山川,再在大学中继续读书,感受也必然会不同。对于一个结束高考,已经成年,对未来的人生充满憧憬的少年来说,一场或许影响一生的壮游,就像一场“成人礼”。
致敬每一份披星戴月的努力
现在的孩子们比我那时幸运得多,他们有机会前往更远、更好、更精彩的地方,看到更多的风景,了解更大的世界。今年暑假,剑南春分别联合中国国家地理与腾讯新闻,邀请刚刚结束高考的青年们前往贵州和深圳研学,进行了一场探索未知、拥抱未来的“强国青年之旅”。
这一项目不仅是一次地理或科技上的远征,更是一场精神与视野的开拓之旅。在贵州,青年们深入喀斯特秘境、探访“中国天眼”FAST、体验非遗技艺,在天地人之间感悟强国根基。
滑动查看更多
剑南春“强国青年之旅”贵州线
在深圳,他们以“深探未来”为主题,走进腾讯、华大基因、优必选、大疆等创新企业,从人工智能到基因科技,从无人机编程到脑机接口,亲身体验科技如何重塑未来。这些活动旨在让青年在行走中阅读世界,于实践中树立志向。
滑动查看更多
剑南春“强国青年之旅”深圳线
剑南春对于青年群体的关注并非一时之举,而是由来已久的价值坚守。在“强国青年之旅”外,剑南春还联合腾讯新闻推出了大型青年思想对话节目《强国青年说》。节目已成功举办至第四季,邀请各行业领域的杰出青年代表,分享其科研探索、创新创业的精彩故事,为屏幕前的无数年轻人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和前行方向的启迪。
《强国青年说》
不仅如此,剑南春对青年的陪伴是全程化、系统性的。它深刻理解高考对于中国学子与家庭的重要意义,因此将关爱延伸至升学的关键环节。多年来,针对考生与家长最迫切的志愿填报需求,剑南春连续多年举办“助考填报志愿名家讲坛”大型公益活动,邀请权威教育专家在线答疑解惑,提供最及时、最专业的报考指导。此外,还创新性地推出“AI智能选大学”等数字化工具,借助科技力量,帮助考生基于自身分数、排名和兴趣特长,进行更科学、更精准的院校匹配,缓解了无数家庭的焦虑,让选择有据可依。
纵观剑南春多年来的系列举措——从考前的心灵助威,到考中的爱心送考,从考后的志愿指导、AI智能填报,再到录取后的“强国青年之旅”与《强国青年说》,由此形成了一条贯穿青年关键成长周期的“伴航”链条。这体现了剑南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守望者,更是一个未来的筑梦者。
今年,剑南春携手腾讯新闻举办的志愿填报名家讲坛长沙站
与青年有关的系列活动,最终汇聚于一点——多年来,剑南春始终与千万家庭同行,致敬每一份披星戴月的努力。
剑南春与高考,看似是一对十分跨界的组合,但一家企业真正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仅体现在对产业上下游的帮扶,更体现在其对于社会、时代与未来的关注。投资青年,就是投资未来。助力教育,就是奠基国本。剑南春选择陪伴每一个挑灯夜读的梦想,其背后正是对“强国一代”的深切期盼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品牌担当。
多年来,剑南春始终在用行动诠释:真正的品牌温度,在于不仅能酿出传世的美酒,更能点亮时代的前路,见证并参与一代代青年的成长,与强国之路同心同行。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李雨旋
作者丨morlee
设计排版丨谭二
图片来源丨剑南春 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