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带娃和父母旅游的中年人,配享最高段位“没苦硬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5-08·阅读时长22分钟

82人看过
他们的旅行,不叫度假,叫渡劫;不是放松,是修行;不是享受,是用自虐的方式追求“成长型中年人格”。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静思

朋友不厚道,问刚旅行回来的我:带着爹妈和小孩去旅行感觉如何?我脑子里本想努力搜刮点体面的词,比如“苦中作乐”“累却值得”,但大脑就像应激反应一样,本能冒出八个字——人仰马翻、令人发指。
五一假期,不少家庭选择举家出游。虽然每次看到网上的景点图——人比风景密集、自拍杆像刺猬的刺、眼前不是山水全是人头,像极了人类的大迁徙运动——都会瞬间劝退自己不要冲动出门。但牛马也有透透气、出圈撒点野的需求。于是,中年人就从上班模式牛马、切换到旅行模式的牛马。

《玫瑰的故事》剧照

假期旅行就是一场全民肉搏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单身或者两人结伴出行的旅客,能轻装上阵,在人潮汹涌中辗转腾挪、每日暴走、享受美食美景,我称他们为钢铁战士。而那些勇敢带娃(尤其是10岁以下)出行的夫妻,不仅自己要体力过硬,还得能从早到晚扛住来自孩子的吵、哭、闹这些循环输出的情绪风暴。他们是我心中的钛合金超人。
至于携带两娃+父母/公婆三代同堂一同出行的家庭主力——他们早已超越人类范畴,是能一边被各种需求呼来喝去、一边还能安排吃住行游购娱、一边还能保持面带微笑的高能生命体。他们,是宇宙级冷静体质拥有者、情绪管理六边形战士、人类意志的天花板。
他们的旅行,不叫度假,叫渡劫;不是放松,是修行;不是享受,是用自虐的方式追求“成长型中年人格”。简称:没苦,硬吃。
多年前,我和伴侣曾跟父母一起去江浙沪旅行,两代、四人,其乐融融。后来,我们旅居美国,也和父母带着学龄前的老大去纽约、芝加哥、费城、匹兹堡等地旅行过几次。每一次虽然有小插曲,但也算尽兴。可以说,跨代同游,我们是有战斗力和经验值的。

《小欢喜》剧照

所以,前段时间的复活节假期,我信心满满地再次组建“全家远征军”,带着伴侣、二老,还有8岁的大儿子和3岁的小女儿,一起自驾去波士顿旅行。在我理想中的剧本里,这趟旅程应该是“偶有波折但温馨回味”的续集。可我完全低估了“多了一个孩子”“我和伴侣、父母年岁都增加了”、以及“八岁的老大有自己的想法”这三个变量产生的冲击。

从我们居住的地方开车去波士顿,距离不远,顺利时两个小时就能到。但和所有假期旅行一样,多数人只能在这个固定的时间外出游玩,所以车程多出了1/3。带娃自驾的中年人都懂,这多出来的行程,不会是沿途的美景,只会变成“杀猪刀”——每一刀都精准地戳在家长的精神防线和体力储备上。

三岁的女儿刚开始还愿意观赏高速公路上那些无聊的“风景”——奔驰而过的各色轿车、一根根笔直的电线杆、以及数不清的树木,但不出半小时,她厌倦了,开始哼哼唧唧。作为有过有多次带娃旅行经验的老母亲,我赶紧奉上她喜爱的书籍和玩具,同时化身陪聊,又撑过了一段时间。

等到行程过半,书看腻了、玩具扔地上了、我嗓子也快说冒烟了,情况危急,我立刻祭出压箱底绝招——作为多年实战派老母亲,怎么能没点“车载育儿策略”?我从随身包里一点点掏出精心准备的零食、水果、小饼干,像魔术师一样一件一件呈上,讲究“不能一次全给、要制造期待感、尽量拉长时间线”。于是,原本要开始沸腾的车厢又被我多年当妈的智慧摆平了。

有些人爱惜座驾到了“圣洁不可玷污”的程度,规定车内一律禁止进食。这类人,一定没娃。像我们这种拖着两个孩子的家长,哪怕上个月刚提的新车,只要孩子们在后座能安安静静,不吵不闹,掉点饼干渣算什么,涮火锅我都不介意。

《我的前半生》剧照

距离目的地还剩20分钟时,车开进了市区,热热闹闹地堵了起来。这时,在周围的喇叭声、咒骂声和眼神杀中,女儿耐心耗尽,像破茧而出的蝶一样,要挣脱她的安全座椅。与此同时,父母的膀胱也达到了极限,需要迅速解决如厕问题;而我家有着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突然晕起车来要吐;只有我八岁的儿子在我的眼神杀中老老实实、一声不吭。
我都已经开始挪腾包里的塑料袋,准备让车厢化身移动厕所了。命运还是不肯放过我,丢出一个转弯不打灯、不让直行的司机刮蹭了我家的车。更倒霉的是,在堵了半天的市区好不容易畅通时,车流就入泄阀的洪流一样,司机们都卯足劲奔流前行,你根本找不到位置和时机停车理论。车,伤势不严重、但如果想要修复完好也需要好几百美刀,而始作俑者逃逸,钱包和精神同时中招,我们的心疼了一波又一波。
神奇的是,刮蹭仿佛一股神力,经历了它之后,女儿不想哭了、父母不想尿了、伴侣不想吐了,最后的一段路开得异常顺畅。不可抗外力与人类生理的对冲奇迹,完美体现。
中国人信命运里的负负得正,所以发明了否极泰来、触底反弹这些词告慰人心。而生活会向你证明,那些理论有时是真、但有时——尤其是在旅行中——就真的是纸上谈兵、都市传说。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老司机想吐事出有因,不是晕车,而是病了。在偶感风寒、驱车疲惫、和新车被蹭的多重打击下,原本就脆皮的中年男人再也无法支棱,只能就近找了一家药店迅速买药、吃药,然后就坐在停车场附近的星巴克缓冲。于是,我开启了一拖四的hard闯关模式。
五年前,我带着父母和老大,一拖三在芝加哥玩过几天。那是11月,在被称为“风城”的芝加哥, 万物都被吹得东倒西歪,那趟旅行也没让我觉得有多难。攻略、宾馆、门票都已提请安排好,我只要打着uber把人安全带到、到了饭点搜就近的餐厅喂饱大家、最后把队伍领回宾馆歇脚。整趟行程虽然略累,但还算得心应手。
现在,身处波士顿这个长期在美国优质城市排行榜上霸榜的地方——就是和美国其他知名大城市相比,这里相对安全、干净、街道开阔、流浪汉不至于衣衫褴褛——一拖四怎么会难倒我这个已经被生活方方面面锤打瓷实的中年女性?
波士顿本身确实难不倒我,但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狠狠地扼住了我的喉咙。
出门前,我做足了功课去安排老少咸宜的旅行路线、住所、交通、餐厅、天气,本以为万无一失,却没料到这座城市会因为即将举办的马拉松比赛而实施交通管制、封锁路线。于是,我在春风拂面的波士顿,推着婴儿车、拉着八岁的儿子、后面带着在陌生城市里惴惴不安的父母、跟着指引你向目的地前进、但前方又被封路的无辜GPS,像鬼打墙一样开始绕圈圈。

《都挺好》剧照

信奉“鼻子底下就是路”的我妈,失去了对地图的信赖,督促我去问路。我问了。然后,前三个也是旅客,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不比我强。问到第四个,推着婴儿车、一身散步装扮的妈妈、一看就是本地人,她给我指了一条明路。问路问到本地人的好处——他们不会给你指错路,坏处——他们会给你指捷径、小路,然后你就走错了路。走了十分钟后,就在快要走上高架桥时,我意识到路不对。
此时,午饭点已过。儿子喊饿、女儿闹觉、疲惫但心疼我的爹妈不哭不闹,劝我别着急。我放弃了对原定目的地的追求,就近找了一个公园,直奔那里的餐车,给大家买了热狗和饮料充饥。众所周知,同样的食物,旅游景点的总是更“高贵”些。我用翻了两倍的价钱买下的垃圾食品,儿子吐槽太咸、女儿不小心打翻在地哭唧唧、我爸妈吃完后有点反胃。
兜兜转转,最后和缓冲后终于能开机的伴侣会合,我俩又就接下来的行程发生了争执。他想全家先回住处,休整几小时晚点再出来玩;我想,来都来了、一鼓作气。最后,我爸妈掏出微信步数打圆场:还没开始玩就已经走了一万步了,要不先回去歇歇再玩吧?
波士顿之旅,变成了波士顿拉练。

《三十而已》剧照

事实证明,休整是必要的,对中年人和老年人来说,旅行的意义不是看了多少风景、尝了多少美食,而是“与谁同行”、以及“能否别玩得太像逃难”。但对小孩子来说,城市的魅力远不如房间里的电视机好玩。我本像来波士顿旅行的多数父母一样,带着孩子去摸摸哈佛的脚。据说,约翰.哈佛雕像的脚都被摸包浆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进不了哈佛的大门、沾染一下这双学术浓度爆表的双足,也是爹妈们的心灵寄托。我的一双儿女,却只愿沉迷在海绵宝宝的世界里,被派大星蠢得可爱的发言逗得咯咯笑。家里没哈佛,难道还没电视机吗?
果然,旅行带孩子见世面,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当然,当天的旅行也不是没有亮点。我们坐了波士顿的特色项目鸭子船——一种水陆两用的交通工具,两个孩子和我妈还是很开心的;我和伴侣,也因为这短暂的安宁而舒展了眉头。但,神秘力量无处不在。
原本当天清凉又晴朗的波士顿,在我们的鸭子船下水之后,开始狂风大作、下起了瓢泼大雨。鸭子船是没有玻璃的,只有一层可以卷上去、拉下来粘贴不牢靠的塑料布,而我们的座位又靠窗。于是,畏寒的我爸就被灌进车里的大风和时而拍在脸上的雨水夹击吐了。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塑料袋在旅行中有多重要!
坐完鸭子船,已近临近晚上八点。折腾了一天后、又被风雨倒灌的我们已经人仰马翻,只想找家餐厅安稳吃顿饭。考虑到下午去的那个著名的美食广场、吃的著名的龙虾卷受到全家唾弃——就连我爸妈对宁可让剩菜剩饭烂在肚子里也绝不浪费一粒粮食的人,都没能咽下最后几口龙虾卷,果断扔进了垃圾桶。我们选择中餐厅,安抚自己的五脏庙。

《小舍得》剧照

幸运的是,步行不远之处就有一家评分挺高的中餐厅。不幸的是,当晚那家餐厅有十几个外国年轻人在那里聚会,就坐在我们身后。他们的吵闹嬉笑和叫嚷声让我们没有心思去等烤鸭上桌,点了五份能迅速上桌的面试和炒饭,在饥饿、疲惫与惊吓中匆匆扒拉完饭,迅速逃离现场。我妈吃饭全程用手护着俩娃,眼睛每隔三五秒瞟一眼后方,就怕后方飞出个酒瓶子。
那条街上,有无数酒吧、夜店、各式西餐店,谁能想到,十几个外国年轻人,非来一家中餐馆开趴。我们挨着坐在一起,是运、更是命。
从餐厅回住处,原本只要二十分钟。但当晚九点的波士顿,叠加了周末、节日、假期、雨后好天气和某项体育赛事的散场,堵车都得毫无悬念。车窗外灯红酒绿,车窗内众生皆苦,那一刻,我仿佛悟了——行也堵,不行也堵,与其怒火中烧,不如一念放下。一切皆是命,当下便是最好的安排。
第二天,七点不到。两个睡眠不足但无比兴奋的小孩,打开了电视、用慵懒舒适的姿势,开启了自己的度假模式。大概真的有玄学吧,也许是第一天我们吃够了旅途的苦,命运仁慈,让我们第二天的行程顺利。我带着女儿去了她爱的水族馆,全程乖巧又可爱;伴侣带着二老和儿子,去了小朋友心心念念的海军战舰博物馆。在空旷的博物馆里,儿子玩得不亦乐乎,大人歇得踏踏实实。原本计划我们还要再玩一天,但考虑到第二天就是马拉松比赛,全城势必又是一派热闹非凡,我们还是赶紧逃吧。

《加油妈妈》剧照

拖家带口去旅行,算是我们这代中年人的“没苦硬吃”,你周到的安排好一切、费尽心思的榨干自己的体力、精力和钱包,想替未来留住一些美好的念想、珍贵的回忆;但行在当下,总是状况百出、事事不尽如人意。最后,孩子未必玩得比在小区楼下挖沙子开心、长辈也未必喜欢眼前的风景。

可是,旅行中你遇到的磕磕绊绊、体验到的鸡毛蒜皮、看到的世间百态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短的是旅程,长的是人生,漫漫一生中,如果不和挚爱家人去体验各种滋味,这清汤寡水的生活,多难熬过啊。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