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今年最令人惊喜的免签旅行地,非它们莫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2-01·阅读时长22分钟

61人看过
三联的年货美食报道,本次延伸到了更远的高加索地区。因时间有限,高加索三国,这次只去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两国。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三联的年货美食报道,本次延伸到了更远的高加索地区。因时间有限,高加索三国,这次只去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两国。



图 & 文|黄宇
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亚美尼亚于公元301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基督教也在公元337年成为格鲁吉亚的国教。对我来说,过去对两国的印象更多是苏联加盟共和国成员,尤其格鲁吉亚还是斯大林的故乡。
亚美尼亚人的圣山阿拉拉特,圣经中诺亚方舟停靠的地方
从美食角度,格鲁吉亚是葡萄酒的发源地,公元前6000多年,当地人就开始用陶罐酿制葡萄酒。有美酒,自然有美食,所以今年的美食之旅,我和丘濂这一路,就选择了去高加索地区。
三联的美食报道传统,从来都是以万字为起步单位,所以要想详细了解这两国美食文化,还得阅读纸刊。
作为摄影师,我更想在这篇微信里,用影像的碎片,从侧面记录下这次高加索之旅。
亚美尼亚的深坑大教堂山顶,公园三世纪国王在此手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 
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都是很小的国家,以首都为中心,向任意方向开车不超过三小时,就能到国境线。我们第一站是格鲁吉亚,分别去了首都第比利斯(Tbilisi),东部卡赫季(Kakheti)大区的西格纳吉(Sighnaghi),西部的巴统(Batumi)和北部的卡兹别克(Kazbek)。位于卡兹别克的圣三一教堂(Gergeti Trinity Church)也是格鲁吉亚最有名的地标,《孤独星球》把这座教堂作为封面,名扬世界。
格鲁吉亚,卡兹别克山上的圣三一教堂
西部的巴统是黑海边暖湿气候,东部的第比利斯则是干燥寒冷气候,气流在分隔东西格鲁吉亚的Likhi山脉处汇聚,降下大雪。再往东部的卡赫季走,则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区。西格纳吉,以提供24小时婚姻登记的浪漫服务闻名,被称“爱情小镇”。
格鲁吉亚东部的Alaverdi修道院,创建于6世纪,这里也是著名红酒产区
黑海边的海滨城市,巴统
在高加索地区行车,会觉得路标的线条和图案有几分熟悉,一查发现很多是由中国公司承建,很适合中国游客自驾旅行。
穿越格鲁吉亚境内的小高加索山脉,这里的很多公路由中国公司承建
亚美尼亚的国土面积更小,我们以首都埃里温(Yerevan)为中心,绕着久姆里(Gyumri),迪利然(Dilijan),塞凡湖(Lake Sevan),顺时针走了一个小环线。这一路都是高山,森林和湖泊。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
高加索地区被誉为户外天堂,一点不过分,除自然环境之外,更是狗狗们的天堂。在这里,满街的流浪狗都被动物保护组织进行了疫苗接种,并做下标记。这些狗狗们性情温顺,能自由出入各种场合,市中心五星级酒店的真皮沙发上,它们随意卧躺,酒店保安和客人极尽包容之心。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高加索地区是狗狗们的天堂

市中心的五星酒店,流浪狗可以自由进出,躺在大堂沙发与宾客互不打扰

西格纳吉,远处是雄伟的高加索山脉

加尼神庙,始建于1世纪的希腊风格建筑
到达第比利斯的第一天,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苏联遗留气息,马路两侧那体态雄伟又冗长的一眼望不到边的长条办公楼,和一排排赫鲁晓夫大板楼,都让我想象着这里在苏联时代的重要地位。
第比利斯城的母亲雕像,左手托腕右手持剑
满街跑的拉达牌(Lada)小轿车,和各种欧美进口二手车,左右舵无需区分,就能上路,但交通秩序却并不混乱。相反,马路上行驶有序,不管车开的多急,只要路口有行人等待过马路,所有汽车都会慢慢的停下来,礼让行人。
斯大林的故乡,哥里小城
格鲁吉亚街头的拉达牌小轿车
我搭乘一辆网约车,司机二十出头,英俊帅气,车里放着欧美摇滚乐,从时髦的外表看,感觉他只是一个兼职司机。在市中心赶上拥堵,我们被堵在一个高架桥顶部的拐弯处,不知是附近有教堂,还是到了祷告时间,司机小哥一手紧握方向盘,一边抓起后视镜上的十字架,做了套虔诚的祷告礼仪。
第比利斯郊区,路边竖立的十字架灯标

格鲁吉亚,翻越每一座大山,都能在山顶看见十字架标志

身处烦躁的拥堵中,这个动作立刻让我的心安静下来,有点好奇格鲁吉亚人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开始用镜头拍下各种擦身而过的人。

第比利斯街头的年轻人
接下来的日子,每天从餐厅结束美食拍摄后,我又进入下一个工作状态,开始了激情澎湃的街头拍摄。特别喜欢格鲁吉亚的老城区,这里有旧欧洲的沧桑感,也有高山民族的热情奔放,最重要的是游客不多,可以感受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第比利斯老城,有浓浓的老欧洲味道
第比利斯老城的菜市场
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街头,治安远比我想象中的好。两国旅行的20天里,我没看到小偷或治安不好的迹象,午夜时分,我和丘濂仍然在老城区里游荡,也没有任何心理防备。即便是在亚美尼亚的小城久姆里和迪利然,午夜的街头还能看见巡逻的警车。
第比利斯老城,夜间执勤的警车
第比利斯街头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居民区的周末早晨,居民来到小区教堂门前等待做礼拜
埃里温菜市场的早市
这感受跟之前去过的欧美大城市治安形成了巨大反差,我们自嘲说难道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太好,所以才有那么多不安分的人去寻找财路?反倒是这两个在欧亚边缘,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治安良好。
久姆里,被认为是亚美尼亚的文化之都
久姆里老城,午夜街头仍然能看到执勤的警车,走在街上感到十分安全
当然,我并不鼓励游客去旅游时,午夜仍在街头游荡,我们也是因缘际会,才有这种夜游机会——第一天从第比利斯市中心的餐厅采访结束后,准备打车返回酒店,结果发现所有软件的定位都被挪到了国际机场附近,一问才知道当地持续有游行,所以每晚的市中心都变成交通瘫痪地,警方为了腾出游行区域,每天6点多就早早封锁了市中心主干道。

第比利斯,Writer's-House(作家之家),曾是苏联作协所在地,其室内的历史厚重感,无出其右

第比利斯,老城区的一家餐厅
恰巧我们约好的采访地点,多位于市中心,所以我们在结束了美食采访后,必须步行几公里,穿过集会区域,才能打上车,回到酒店。跟同事开玩笑,咱们这是打了两份工,白天拍美食,晚上看集会。
当我来到亚美尼亚后,这种拍摄路人的习惯也一直持续。亚美尼亚的街头,苏联气息更加浓烈,苏联产的小汽车也更多。走在马路上,时不时就会经过一座苏联时期荒废下来的巨大工业遗迹。也让我十分惊讶,这种基建规模,是一个山地小国的人口及资源,无法支撑起来的“钢铁巨兽”。
亚美尼亚,这里能见到的前苏联老汽车似乎更多
亚美尼亚的乡村少年们
在亚美尼亚的一周时间,辗转多个城市,我的拍摄时间更多的只存在于车辆行驶中,去快速地抓拍窗外风景,转瞬即逝的行人和街角。可能是因为亚美尼亚的地貌变化更多样,每一个村镇和路口,都显得有些独特。这让我都有些舍不得关闭相机电源,似乎每个路口的行人,从神情举止到服饰气质,都强烈的吸引着我。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一家餐厅,能随性起舞的宾客
埃里温的夜景,圣诞气氛非常浓
里温的夜景,圣诞气氛非常浓
我猜想,可能这与他们独特的基督教派别有关,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又身处欧亚通道的战略要地,强邻环伺。在其充满血泪史的民族长河中,作为一个弱小民族,他们从未屈服于任何征服者,去更换自己的信仰。
亚美尼亚的诺拉通墓地,中世纪最大的十字石石碑墓地,是亚美尼亚信仰和文化的标志
亚美尼亚的瓦纳佐尔
瓦纳佐尔的一处墓园,老人正在清理墓碑上的杂物

瓦纳佐尔,虽然经济发展缓慢,但小城的节日气氛却很浓厚

迪利然夜景
迪利然附近的一处高山小教堂
塞凡湖
写到这里,有一个题外话不得不提,那就是“亚美尼亚大屠杀”。在纪念馆中,即便是我之前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但还是被记录下的大屠杀细节所震撼。这归功于逃出大屠杀的幸存者,有许多人流亡到海外,把经历的磨难转变成书籍和影视文本去传播,让外部世界能去了解和共情这场大屠杀的惨烈程度。
亚美尼亚种族屠杀纪念馆
我非常仔细地用翻译软件,把整本留言簿看了一遍,在小小的本子上,我惊讶于世界上有如此众多的语言文字在此汇集,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伊朗的参观者,他精炼的文字概括出了历史上许多残忍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
亚美尼亚种族屠杀纪念馆的留言本
在久姆里的郊区丛林,我还有一次“摄影奇遇”。那是准备离开久姆里的一个早晨,同事丘濂告诉我说,在中文互联网上,有一个雕塑很有名,但问当地人,都表示不知道这个景点,好奇心驱使我们还是去看看。最后终于在一个荒废的郊区里找到了这座生锈的“铁喷泉”(Iron Fountain),看风格便知是前苏联时代遗留。
埃里温郊区,前苏联修建的巨大发电厂
在这个冰雪覆盖的荒野城郊,我们看完雕塑正准备离开,突然从树林中走出一个穿着民族风格大衣的少女,踏着荒草和冰原走到眼前,我连忙按下快门,见到拍照,这位少女停顿,微笑,转身,站在那里静静地让我拍了半分钟,然后继续走远。整个过程静寂友善,又落落大方,这样的被摄对象,对摄影师来说真是天大的惊喜。

姆里的城郊,穿着民族风格大衣的少女
久姆里的城郊
发现我在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旅行中的情感,都是来源于在这里遇见的人。对摄影师来说,照片是当今最泛滥的东西。我的旅行回忆,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看照片,我也能回忆起他们言谈间的笑容和神情,友善与热情。

亚美尼亚,街头的人
临走前,丘濂问我还有什么心愿没能完成。我说特别想去那些前苏联大板楼里走走,实地探访下那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这么多年的故事。当然,这个心愿实在太过职业化,也不是本次美食报道的重点,未能成行。
埃里温街头的苏式大板楼
前苏联修建的大板楼,外观简陋,但透过窗户,能感到室内的温馨气氛

亚美尼亚信仰的使徒教派非常独特,这可能与其在历史中长期遭受的强大外部压力有关

做祷告的亚美尼亚人
写到这里,发现本次我们的导游罗伯特(Robert),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亚美尼亚人,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温和大叔,极其敬业,一直在跟我们介绍各种窗外风景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国家的前世今生。语气永远平静温柔,即便是谈论自身命运的波折。
我们在亚美尼亚的向导,罗伯特
罗伯特成长在苏联时期,用他自己的话说,觉得继承了爸爸妈妈的优点,既有理工科的严谨,也有艺术音乐方面的灵气,不幸的是刚刚大学毕业,就遇到了苏联解体,那种断崖式经济衰落下,不用问也知道他的求职之路有多难。
他自学了一口流利英语,靠做导游谋生。他的家乡在亚美尼亚南部的休尼克州(Syunik),距离和阿塞拜疆有争议的纳卡地区(Nagorno-Karabakh)很近。在近年来的冲突中,他的家乡遭到轰炸,他带着母亲卖掉祖宅,决定从此在首都安家谋生。接着遇上新冠,母亲离世,导游生意中止,卖祖宅换来的积蓄也在这些年中消耗一空。
如今疫情彻底结束,他可以重新靠导游工作来换取生活费,但因为马上要进行英文导游资质审核,他却没有相关的英语水平证明,很难通过资质审核,他决定今年另谋一份软件培训师的职业,从头开始。
听着罗伯特平静的叙述,我在车上一直在回想他年轻时代的样子,这是一个青年才俊却遭遇了“历史垃圾时间”的故事。他这个年龄段和资质,若是在中国,很可能就是一位赶上了时代红利的幸运儿。
久姆里的城郊
亚美尼亚乡村,相互停车问好的人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01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