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云音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新的流行词:“烂尾娃”,大意是:父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托举孩子,孩子在刚开始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都表现优异,最后却没能上名校,或者毕业后做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乍一看这个词,我心里便涌起一阵熟悉之感,仔细一想,这似曾相识的套路,咦,不就是我本人吗?
原来,我就是我们这一代的“烂尾娃”啊!
我本着自嘲的心态将文章转给一位朋友看,可发给她后,不知为何,自己却越想越情绪低落。
《二十不惑》剧照
从小,我就是大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家境普通,但父母对我的投入也是尽其所能。与现在的孩子人均会乐器不同,在我上学的时候,学乐器还是一项奢侈的选择,而母亲宁可少买一些衣服、家中的电器老旧了也不换,也要付着不菲的学费供我学琴。而我也算不负期待,虽然现在看来,自己在音乐上并没有什么天赋,但在当初也依旧是非常自律地每天坚持练习,练得不算差。
小学时,我的成绩一直是班级前几名,待到入了初中,也曾考过全校第一。但与现在所谓的“烂尾娃”一样,也曾在考入全省最好高中的时候,发现自己身边高手如林,第一次考试考到全校二百多名,深受打击。虽然,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怀疑和消沉低迷后,最终还是摸爬滚打地考上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但又因为学的是自己十分不喜欢又不擅长的专业,时常倍感痛苦。
煎熬的大学四年过后,在父母的支持下,我终于得以在毕业后跨专业留学读研。我一直觉得,虽然自己自高中以来便开始不顺,但毕竟研究生专业是我自己选的,毕业后一定会好起来。可真到面临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如果没有家庭的托举、或者早早积累起来一些资源,即便顶着“名校海归”的名头,也照样要从螺丝钉做起。
有了小孩之后,事业进入gap期,我想,在别人看来,我就又“烂尾”了。
《小欢喜》剧照
不得不说,和“烂尾娃”这个词对号入座之后的好多天里,我都倍感沮丧,自责和内疚排山倒海般涌来:你学了那么多年的钢琴,结果考到八级就停下了,这么多年里再没弹过,它与你的职业发展也毫无关联;你的父母省吃俭用供你留学,可回来后也不过是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你对得起父母那么多年的付出吗?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可以在一瞬间激起强烈的信念和勇气,也能在顷刻间被简简单单的一个词所击垮。虽然我知道教育并不应该仅仅以结果来衡量,更何况衡量的标准因人而异,但身处一个大家都在卷的环境当中,仍免不了去以世俗定义的成败来看待自己。或许正因如此,我才会被这个词一击即中,过去曾有过的或大或小的成功体验在刹那间全都显得无足轻重,记忆的河水迅速枯竭,河床上触目惊心地留下一行字:你名校毕业,但无有所成。
自我否定来的迅疾而猛烈,我想要找人倾诉,可在我的周围,和我经历相似的朋友不少,我很担心若是和朋友们聊这样的话题,或是会尖锐地刺痛对方,或是会彼此强化,从而更深地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只有一位认识时间虽不算长,但却颇为投契,从小到大和我的生活经历又截然不同的朋友,让我能够放下这些顾虑地开口。我期待着能够从她的视角来看看这个问题,于是在一次聊天中,我玩笑般地对她说:“原来我这种就叫烂尾娃。”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我很幸运,能够拥有这样一位朋友。看着屏幕上她认真思考后耐心发过来的一句句话,我不禁眼角酸涩起来。
她说:“我觉得这个词有点过于物化人了。孩子并不是父母的一个工程项目,孩子是按自身的禀赋和所能吸收到的养分长起来的。你是一株苹果,但是孩子可能是一株雪梨,不一定会按你期望那样成长。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孩子就是失败者。
梁启超的孩子们后来都没有能够超过他,孙子辈的成就则比父辈又要更差一等,但仍旧是堂堂正正的人。英雄固然造时势,然而时势也造英雄。开国时期许多大师的水准,放到今天来,不见得能评得上一个教授,但因为填补了空白,属于首创,所以被奉为大师。后来人纵然水平比他们更高,却很难再有这种平地起高山的效果了。
所以,不要轻易把别人口中的一个用世俗标准化的词,轻易地套在自己身上,自我规训,自我贬值。假使我们这一生并不曾辜负自己的理想,没有轻蔑爱,堂堂正正走到最后,无悔而终,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英雄主义呢?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要去把这每一页读过的书都转化成等价的金钱名誉地位,而是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你是在爱中生长的血肉,在天地间寻找希望和自由的孩子,不要背着沉重的行李去踏上旅途,这些东西最后都会化为尘土被遗忘,只有你的生命是宇宙探索的眼睛。”
《山花烂漫时》剧照
我不禁想起之前曾有一位朋友苦恼地和我说,她在思考究竟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我看来,孩子能成为一个她想成为的人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对于我自己的孩子,我们,同我们的父母一辈一样,也是在尽力去托举她。但我也知道,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她终将度过平凡的一生,未必会取得多大的成就。我们的付出,不过是出于作为父母的爱、责任与义务,所以心甘情愿地尽己所能。
那么,反观我自己的父母呢?我仔仔细细地从回忆中搜集着有关他们对我的期望的片段,忽然意识到,父母从未期待过我做着多么令人羡艳的工作,或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更没要求过我必须能出人头地——这一切都不过是我给自己加的砝码。相反,父母对我的期待很简单:吃饱穿暖、健康平安,若是能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那就再好不过了。
《小敏家》剧照
这样想来,“烂尾娃”这个词,的确如我的朋友所说,更多是一种自我贬值。
话说回来,什么叫“烂”呢?没就读名校就叫“烂”吗?没进入大公司叫“烂”吗?没成为高管叫“烂”吗?还是学习成绩掉落、事业滑坡就叫“烂”呢?
而什么又是“尾”呢?高中毕业算是“尾”吗?读完博士算是“尾”吗?职场工作多少年算是“尾”呢?还是自己养育了一个不够优秀的孩子算是“尾”呢?况且,再将这个话题延伸开来,又会产生新的疑问:什么又是“优秀”呢?
所谓“烂尾”,前提是把养育孩子看成了建造一座理想中的大楼。在最初的时候,画好图纸、定好工期,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地搭建。如果这座大楼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建设完成按期交付,便是“烂尾”了。
但是,养育孩子并不是建造一座规划好的大楼。你可以为孩子一年后的比赛作出规划,也可以为他两年后的升学作出规划,但你无法规划他的一生。你的种种投入,最终都未必会按照你期望的方向去发展,可是,难道这样就没有意义了吗?
《小舍得》剧照
或许学一门乐器不会让孩子走上专业路线,但音乐能够成为他自我表达与内心释放的一种工具。或许在体育上投入的金钱与精力并没有能够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收获的可以是一个更为健康的体魄和做事的耐心与毅力。或许一段留学经历不会让孩子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大的竞争力,但当他看过多样的世界后,他会建立起新的思考和认知方式,谁又说这些不会影响他的一生呢?
就如《被讨厌的勇气》所讲:“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为人父母,如何付出都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可最终体现在孩子身上的结果如何,那就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了,而我们不应该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史铁生在《好运设计》一文中写到:“只要你最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过程——只剩下它了。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我想,无论是养育孩子,还是在精神上“养育”自己,更为重要的都是创造并体会这个精彩的过程吧。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763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