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1-14·阅读时长12分钟
图源:吴起宠物工作室
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办公室五个人,养了五只猫一只狗。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互相发送爱宠动态,照片里猫都在家当主子,狗则忙于户外探险。养狗的同事上回带家里那只美貌的金边去海边团建,出行特地叫了辆货拉拉。毕竟,宠物不能上公共交通,有些出租车也会拒载。
就公共空间的准入规则而言,许多城市对养犬家庭的确不够友好,有些地方不仅严禁携犬进入公共场所,还将遛狗时间限制在19时至次日7时。不少城市中的公园管理条例明令禁止“携带各种宠物入园”,这也极大限制了养狗家庭的遛狗空间。
许多城市尚未做好“宠物友好”的准备,与之相对,2023年全国的宠物犬数量为5175万只,宠物猫数量为6980万只,犬猫两个品类数量已超1.2亿只。随着城市独居人群的增长,因孤独感催生的宠物陪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许多打工人而言,宠物是他们在城市中最亲密的家人,每天的治愈时刻,就是下班回家将脸埋进小猫或小狗柔软的毛中。
人文城市光谱词典
2024年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我们邀请到各领域的50位共创人,共同探索并精选出100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实例,并从中萃取100个彰显人文特质的词条,编成人文城市光谱词典《城市的100个怎么办》。这部词典中一个重要领域,正是“养宠”。
“欢迎‘动物市民’的商场”和“提供情绪价值的宠物治疗师”词条共创人,是知名宠物行为专家吴起,他同时也是国内动物疗法创立者、PFH治疗犬猫公益项目创始人。“能和宠物对话道别的私密空间”词条共创人是大料建筑主持建筑师刘阳。
两位共创人都致力于打造我们城市中的宠物友好空间。他们用各自的行动向我们道明“宠物友好”真正的意义:不只是给宠物更多自由、开放的城市生活;认真对待我们与宠物之间的关系,看见我们与宠物的彼此之爱,让我们给予对方帮助,也是这份“友好”中所包含的情感力量。
文 | 陈皮毯
编辑 | Rice 沈律君
2006年,刚毕业不久的吴起在南京开了第一家可以遛狗的宠物乐园,家里自小养狗的他很早就观察到养狗家庭的户外遛狗需求,但当时养狗的人还没那么多,宠物乐园两年后就关闭了。
吴起转而开了家具有社交属性的宠物门店,并开始举办犬类运动的赛事。2012年,吴起带着自己的狗参加了一档少儿综艺节目,一个妈妈看了节目后找到他,说自己的孩子不太愿意跟同龄人交流,问能不能在他训练狗的时候,带着孩子在一旁看。
吴起发现,小孩对他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反应,但当他把狗带到小孩身边时,他短暂地朝狗看了一眼。于是,他开始引导小孩和狗互动。
文中对应词条:提供情绪价值的宠物治疗师
图源:光谱词典P333
后来,这位妈妈告诉吴起,小孩患有自闭症,但那天的状态看起来明显和平时不一样了。自那之后,吴起就开始思考通过动物建立和特殊人群沟通桥梁的方式。当时,国外已经有很多关于动物辅助干预的实践,但国内几乎没人涉足,吴起决定成为那个先行者。
就这样,他和这对母子的见面变成了PFH(Paw For Heal)治疗犬公益项目的起点。如今,PFH项目已经开始参与帮助认知症老人、自闭症儿童、白血病儿童、残障人士、抑郁症患者等受助群体。
吴起从事宠物行业近二十年,在他的观察中,随着养宠人群的扩增,大众对宠物行为和需求的认知确实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但基础需求是不变的,大部分养宠人都希望它们的宠物在城市里有更好的空间体验。
从南京搬到上海后,吴起发现上海有不少“宠物友好”区域,比如市中心的“徐汇滨江”,不仅对宠物开放,配套设施也相当完善。滨江周边商家打造了专门的“停狗处”,供养宠者临时“停狗”。
吴起团队正在开展《动物疗法与应用》培训课程,培养更多的动物疗法领域人才
供图:吴起宠物工作室
不过,吴起也指出“停狗”让爱犬单独留下,或是让互不相识的宠物犬们待在相邻区域,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宠物友好空间,需要管理者对宠物行为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公园在对宠物开放之前,要先排查原来的花卉、植株是否对狗有毒,也需要考虑到宠物大小便、饮水等基础设施问题如何解决。
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办了首次博物馆奇“喵”夜活动,,200只宠物猫在主人带领下齐聚埃及主题展,首开全球综合类博物馆允许宠物入内的先河。吴起也带着PFH(治愈犬猫)的志愿者们参与了现场的秩序维护。
为了这一活动,博物馆提前做了许多功课,出具了详细的活动指南,包括活动前的注意事项,宠主需要提前准备的物品药物等,馆内一楼还提供猫饮水、上厕所、寄存、应急处理、医疗等保障服务。
摄影:陈皮毯
博物馆奇“喵”夜圆满落幕后,吴起发布了一张几十只猫猫一起出镜的快闪照片,附文:“在快节奏与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是猫咪们引领我们踏上了一场回归内心的奇妙之旅”。
相比单场活动的举办,博物馆奇“喵”夜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是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说明只要做好相关的保障措施,许多空间都可以对宠物开放。
2015年,PFH(治愈犬猫)公益项目刚起步不久,吴起就经历了自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投资风波。当时,吴起在自己的基地里悉心培养了50多只治疗犬,但因为资金链条的断裂,他不得不把一部分狗送人。
就这样,他带着剩下的20只狗,先在上海的郊区租了两套房子。但不久后,就被不喜欢狗的邻居举报,房东要求他在三天之内搬离。在吴起找到第二套房子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一遍。
吴起不得不再次把狗送人,直到狗的数量减到不能再减——在最后的这10只狗中,多数是送不出去的老狗,包括吴起从大学时就开始养的一只哈士奇。它当时已经16岁了,被诊断出肿瘤晚期,每天都要输液,吴起下决心搬到上海,也是为了给它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然而,在搬家的颠沛流离之中,因为无法规律输液,这只哈士奇没能再坚持住。
与宠物道别,如今已经变成养宠人必将面临的不可承受之重。在新型人宠关系的推动下,宠物殡葬空间也顺势而生。
文中对应词条:能和宠物对话道别的私密空间
图源:光谱词典P337
在北京,有个叫“悉它之所”的宠物生命纪念空间,这是一个在宠物离世后提供缅怀、告别以及处理后续事务的专业场所。天色昏暗时,拐入街道,可以望见空间亮着暖光的橱窗。进入空间,宠物会在二层等待主人最后的道别。
穿过层层叠叠的薄纱、抵达由帷幔遮挡的独立空间,再踏上由柔软的织物编织而成的“草坪”,宠物被放置在“回望之地”主题告别间的“云朵”之上。“悉它之所”希望宠主能够以自然、平静、柔软的方式,类似日常陪伴的状态中与宠物告别。
等最后的道别时刻降临时,“云朵”会从地面缓慢地上升,进入上层的光亮之中。共创人、负责空间设计的建筑师刘阳说,“云朵”是团队悉心设计的告别仪式的一部分,最后让宠主目送“云朵”载着宠物上升,其实是希望宠主能够觉得目送宠物回到了“母星”,一个明亮、温暖的所在。
供图:刘阳
不论是悉它之所的创始人,还是刘阳自己,都经历过与自己的宠物道别。怀着相似的心情,在设计初期,刘阳和悉它之所的创始人们就达成了对空间氛围的共识,作为宠物道别空间,他们希望这个空间不要照搬“人类”灵堂,拉大人类与宠物之间的距离,过分肃穆;也不要装饰得过于花里胡哨和娱乐化。
在刘阳看来,如何理解人与宠物的关系正是宠物道别空间最重要的设计理念。养宠于他,是一件和谈恋爱一样私人的事情,也许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不存在固定的范式。
因而,在“悉它之所”,最重要的是留给宠主与宠物的独立空间,在氛围上尽量做得柔软、治愈,尽可能接近宠主与宠物日常相处的氛围。而后,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与宠物最后的道别。
对许多养宠的年轻人而言,养宠物并不只是为了缓解孤独,更多时候,我们在宠物身上投注爱意,学习它的行为模式,观察并尽可能满足它的需求,看它“在爱里长出血肉”,是一场成年后迟来的情感教育。而与宠物道别,也许是这项情感教育的终章。
与欧美城市不同,中国城市内社区人口密度较高。吴起认为,比起“宠物友好城市”,我国更应提倡“人宠友好城市”,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协调宠物、养宠人群及非养宠人群的需求,而不仅仅立足于初步的“向宠物开放”。
2008年,吴起在遛狗人群活跃的商超广场边开了家宠物店,但他的点子不只是卖货,更想给养宠人一个遛狗交流的聚集地。不过,开店后他发现,狗狗扎堆儿的地方也会带来麻烦:噪音大、狗绳有时不拴、狗狗大小便没人管,让附近居民有些头疼。空间有限,遛狗人和晨练、玩耍的老人小孩常因“地盘”而“相遇”。
供图:吴起宠物工作室
于是,吴起主动联系社区,建议划出一块专属遛狗区,顺便推广文明养宠的理念。在社区支持下,南京第一块文明遛狗示范区在他店外的步道上诞生。
这个示范区的成效很不错,慢慢地,“扩张”到了小区的公共绿地上。社区同意后,原本少人问津的小片草地变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小遛狗公园。
过去,社区管理者往往认为“宠物出门”是治理难题的根源,因此他们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干脆“不让宠物出门”。
猫咪这类宠物待在室内还行,但许多狗需要出门活动。如果长期限制外出,不仅会导致狗狗产生更多扰民行为,还因为缺乏社交经验,狗狗在和人互动时容易表现得不安,甚至有攻击性。
宠物狗在小区里的“公共厕所”
图源:视觉中国
这类处理方式忽视的,不仅是宠物的基本需求,也忽略了不养宠物的人有必要了解宠物的需求。实际上,建立“人宠友好社区”,为宠物提供便利固然重要,但“双向友好”可能是更关键的一步,宠物、养宠人如何在公共空间里与其他人友好共存,这是养宠物和不养宠物的人,两边都需要学习的。
2024年7月起,吴起携手中国社区发展协会,致力于推动人宠友好社区的搭建。吴起认为,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观念的转变、养宠人需要学习文明养宠,要牵绳,要捡屎,做到必要时的约束,不要给别人带来困扰;另一方面,非养宠人士也可以在这种安全、环境环境中用平静的状态接触宠物,减少自己的偏见与恐惧。
“人宠友好”并非完全地隔绝开这两个人群,而是让双方和谐共处。
刘阳从小在北京的胡同长大,对他来说,过去在北京能带宠物去的友好空间少之又少。不过,他并不觉得城市需要“自上而下”制定一套宠物友好标准。每只宠物的性格和需求都不同,城市更重要的是给人和宠物各自找到合适的空间。
在欧洲或日本旅游时,刘阳常看到人们带着宠物乘坐交通工具。他相信,“一个环境对小孩安全、友好,那么对宠物也应该没问题。”因此,当我们的城市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宠物,让他们都能在各自的空间中安心成长,我们就离“人宠友好城市”的愿景更近了一步。
运营编辑 | Elder.S
2024年11月,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于成都开启,以“发明生活”为年度主题,召唤一种永远年轻的勇气、好奇和创意,去发现、去创造,去重新“发明”生活。
人文城市应该是以人为尺度,如光谱一样可感知、可测度的。在本届城市季,三联人文城市团队尝试根据人在城市空间中的行为与需求,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建立主观评价出发、客观事实验证的人文城市评价体系。
我们邀请到各领域的50位共创人,发掘100个真实具体的城市案例,并提炼100个符合人文特质的词条,组成一本人文城市光谱词典“城市的100个怎么办”。以此出发,发起展览+演出+马拉松圆桌共同组成的“光谱计划”。
11月,我们围绕年度主题“发明生活”,在成都陆续开启展览、演出、圆桌等系列活动。
与此同时,我们也想邀请你一起,来帮帮我们的城市,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想想新办法,打开新思路。
或许你也可以和我们一道,成为“解决问题”的人——解决城市问题、解决他人问题、解决自己困境的人,告诉我们生活中的难题“原来还能这样”被解决。
如果你也对城市生活中的很多“小问题”感同身受,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提提解决方法,评论获得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获得第二届人文城市季光谱词典《城市的100个怎么办》一本。
评论抽奖活动截止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论坛、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760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