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除了兵马俑,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

作者:朱可人

2017-06-23·阅读时长12分钟

352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169个字,产生1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杰西卡·罗森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杰出的西方学者之一。她曾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近20年,之后的1994至2010年,历任牛津大学中国艺术考古专业教授、牛津大学副校长,以及牛津最古老的学院——墨顿学院院长。为表彰她在中国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2002年英国女王授予其爵士头衔。2017年,美国著名史密斯森尼博物院向她颁发珍贵的佛利尔奖章,以表彰她在艺术史领域“具有开拓性而艰苦卓绝的研究”和博物馆领域“至高无上的专业成就”。

5月,罗森受北京大学邀请来到中国,完成了“两个古代社会:中国和美索不达米亚,相似与差异”“中国与欧亚草原上的黄金大墓”“秦汉王朝与它们同时的伊朗、地中海”和“北朝、佛教的传入以及唐王朝时期的新型国际体系”四场演讲。之后,故宫博物院请罗森教授做了“早期中国的个人饰品:公元前2000至500年的红玛瑙珠”专题讲座。这些都是她的重要研究领域。

从痴迷中国文字和书中氤氲水墨,到随家人在古董旧货市集淘中国工艺品,罗森自幼就结下与中国文化与器物的不解之缘。她从历史和考古入手,再深入语言,潜心研究古代中国。在英国长大的她能讲流利的汉语,研读中文古籍经典,并熟练掌握拉丁语、希腊语。她的考古足迹起源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后又踏看中国诸多遗迹,她将自己的研究放置在欧亚大陆的大背景框架之中,横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1000年,以器物为线索,探寻中国与其他地区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背后的驱动力,尤其着重研究中国如何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用于自身文化、礼制建设。

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27年,是罗森寻找古代中国的钥匙。从研究馆藏的商周玉器和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出发,罗森提出了著名的西周“礼制”改革学说。她致力于将文物放在历史文化脉络中展现其整体结构性变化,让文物传达比文献更多的信息。她撰写的有关古代中国的介绍生动而优美,至今仍是大英博物馆的畅销书。1996、2005和2009年,罗森策划了三大展览——“古代中国之谜:前朝新发现”、康雍乾“盛世华章展”、“上海珍宝:古代中国的玉器与青铜”,先后在大英博物馆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地展出,颇具影响力。两个问题贯穿她的所有策展思考:中国与其他地区究竟在哪些方面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

文章作者

朱可人

发表文章6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136人

港中文英文学士,牛津人类学硕士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三十岁的恐慌

如何度过1/4人生危机

58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