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钱锺书的《围城》到底讲了什么?

作者:中读推荐

2021-07-22·阅读时长7分钟

3224人看过
海归学子方鸿渐在归国的轮船上看上了同船的苏小姐,《围城》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海归学子方鸿渐在归国的轮船上看上了同船的苏小姐,围城》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方鸿渐出身于江南某县的士绅家庭,父亲前清时当过举人,因与本县一家姓周的银行家有来往,两家结了儿女亲家。后来方鸿渐到北平读大学,对家庭包办的婚姻心怀不满,却又毫无办法。


图 /《围城》

刚好“天从人愿”,女子没嫁过来,就得重病死了。周家把爱女之心转到“女婿”身上,拿出一笔款子,送他出洋深造。


“海归”方鸿渐的归国故事



方鸿渐就这样去了欧洲,混了四年,到伦敦、巴黎、柏林等几个大学随便听了几门课。眼看银行里的钱不多了,该是“学成归国”的时候了。

可是花了人家那么多钱,连个学位也没拿到,回去又怎好交待呢?他四处瞎碰,居然通过一个爱尔兰骗子,弄到一张“德国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的假文凭!天知道这个克莱登大学在哪儿。

图 / Unsplash

方鸿渐在小说中一亮相,就是个失败者。

同船的苏小姐,人家可是正牌的留洋博士。苏小姐对方鸿渐有好感,可方鸿渐嫌苏小姐矜持做作,反而对有着葡萄牙血统的鲍小姐产生兴趣,但其实人家已经有了未婚夫,看都不看方鸿渐一眼。

图 /《围城》

“留洋博士回来了!”这消息在家乡小镇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亲人到车站迎接,本地小报记者又是采访又是拍照,方鸿渐自己也觉得有点飘飘然了。当地学校请他去做报告。他临时现翻书,凑了一份发言提纲。

可是临到会场,却发现提纲不见了!他只好硬着头皮胡乱讲几句,话匣子一开,居然大讲起鸦片烟与梅毒来,惹得校长很不高兴。

图 /《围城》

一位在洋行做事的买办,想招方鸿渐做女婿。可他发现鸿渐连很简单的英文都听不懂,也便打消了念头。

爱情上也是不顺利。方鸿渐在苏小姐和她的表妹唐晓芙之间周旋,结果得罪了苏小姐,又失掉了唐小姐。


象牙塔里的是是非非



正在失魂落魄的当口,有个朋友邀他到内地去教书,他便答应下来。这位朋友叫赵辛楣,也留过学。他的老师高松年在内地办了一所“三闾大学”,邀他去任教,他便同时推荐了方鸿渐。

赵辛楣还带着一个女孩子孙柔嘉,那是他一位同事的女儿,大学刚毕业,一同到三闾大学找出路。路上他们与同去应聘的教员李梅亭、顾尔谦会合了。

图 /《围城》

若要深切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跟他一同去旅行。这一路上,“老师们”闹剧不断上演。到了三闾大学,不料这个地方也没有他们想象的好。

在这里,方鸿渐还有遇到了同是留洋博士的历史系主任韩学愈,但只交谈几句就明白了对方的底细:原来他的博士文凭,竟也是克莱登大学的!


图 /《围城》

教授之间为个人利益互相拆台,甚至收买学生相互刺探消息的丑事,在学校中更是家常便饭!方鸿渐、赵辛楣对这里早就厌倦了。

刚好赵辛楣跟汪太太发生了感情纠葛,被汪主任和赵校长撞见。赵辛楣因此被迫离开三闾大学,方鸿渐自然也待不下去,也跟着他一道离开。——同他一道离开的还有孙柔嘉,她跟方鸿渐已经订婚了!

图 /《围城》

回到上海,婚后的方鸿渐并不感到幸福。他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投靠孙柔嘉的阔亲戚。在一次争吵中,两人还动了手!

方鸿渐赌气出了门,等他回来时,孙柔嘉已经拎箱子回姑妈家去了。方鸿渐倒在床上,只有那只老掉牙的座钟当当当地打着点,像是讽刺着人生的一切……


书名“围城”含义多



《围城》中的人物全都是知识分子,这是因为作者钱锺书对知识分子最熟悉,讽刺的笔尖也自然指向这个群体。

可以说,这是一部新《儒林外史》,讽刺的锋芒尖锐而新巧。

就说那位苏小姐吧,虽是正牌文学博士,作的诗却是抄袭外国的。她后来嫁给了姓曹的“诗人”,曹诗人的作品更高明,看看这句:“圆满肥白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这谁能联想到他这是吟咏月亮呢?

图 /《围城》

此外,像方鸿渐的父亲、岳父,三闾大学的校长、主任们,以及自作多情的范小姐……无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不过作者的讽刺中,也包含着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因此又是十分可贵的。



小说语言轻松幽默,妙语连珠,使用中外典故俗谚,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至于小说的题目——“围城”,则来自一句英国谚语:结婚仿佛是金漆的鸟笼,笼外的鸟想进去,笼内的鸟却想飞出来。

另一句法国谚语也说:在一座被围困的城堡中,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却又想逃出来。

图 / Unsplash

“围城”,可以有多种解读。

在婚姻上,方鸿渐一会儿追求鲍小姐,一会儿追求唐小姐——总想冲进婚姻这座“围城”;后来跟孙小姐结了婚,却发现并不美满。他最后倒在床上,一定想着如何逃出来呢。


留洋生活也是座围城——没到过外国的,拼命想出国;到了外国的,却又毫无收获,只好弄个假文凭回来骗人。那不也是“围城”吗?

还有三闾大学,未去之前,赵辛楣他们放着当官发财的路不走,抱着开发民智的志向,要到那里大干一场。可一旦看到人事的污浊,也就灰了心。

图 / Unsplash

钱锺书正是巧妙利用这句格言,揭露生活中的种种“围城”现象,从而讽刺鞭挞现实吧。

若想了解更多文学经典的内容和精髓,欢迎收听三联中读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侯会教授精心制作的音频课程《中国文学经典100讲》。


限时优惠139元,原价199元

活动时间:7月19日-7月25日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给女儿写书的文学院教授


30年前,有这样一位“先生”,为了给年纪还小的女儿讲中国文学经典,动笔写起“讲稿”。

他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讲起,又讲了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一直到沈从文与他念念不忘的“边城”……孩子特别爱听。故事讲得多了,他又琢磨着给孩子们写一套书,孩子有了这套书,就好像有一位老师一直陪伴在身边,随请随到。

为了让孩子读得懂、感兴趣,作者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给孩子写书,如同跟孩子说话一样,要弯下腰去,平视着孩子的眼睛,尽量拣他们听得懂的字眼儿,慢慢地讲……每写一段都要朗读、录音,反复听,还要找个中学生来听。若效果不佳,便重新改写,直到满意为止。 

书稿写成后,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又相继推出了插图版和繁体字版,热销十几年,再版多次,荣获全国畅销书奖,并列入教育部“中华文史知识课程内容与教学指导书目”。 很多中学还要求学生人手一册,当作必备参考书;一线教师反映,这套书“拯救了很多‘语文困难户’”。
 
这位给孩子讲中国文学经典,影响了几代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先生”,就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侯会老师

主讲人简介


 
十八岁之前,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最适合培养兴趣,通过广泛读书搭建知识框架与审美体系。

然而这个阶段,也是孩子们课业最为繁重的时候,读课本以外的书,对他们来说已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即便有条件读书,家长和孩子也常常不知道如何选书;更不要说,还要抗拒来自综艺节目、短视频、网络文学、社交网络的“诱惑”。
 
能帮我们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听音频。古人说:“耳读书而聪,目读书而明”。心理学家认为,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听的转化效率更高,是阅读的两倍。
 
这一次,侯会老师把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的经典内容浓缩成100讲,以讲故事的口吻录制成音频课程《中国文学经典100讲》,让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收听分享。在上下学的路上,或在语文、历史课后,课外补习班间隙,都可以借助听来实现知识的扩展。
 
文学从来不是少数人掌握的一种技艺,而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文学为生命提供一抹亮色,有了这点亮色,遇到沉重的黑暗时便不会陷入虚无。
 
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以远古神话为起点,以现代文坛为终点,去拜访中华文明史上几百位文学精英,聆听他们的经典之作,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文学经典之旅吧。
 

课程大纲



课程亮点


400+位文学名家
1000+部经典作品,5000年中国文学历史

在短短100讲的课程中,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涉及经典作品近千篇(部),有四五百位文学名家的人生参照。立体、多维度地讲述中国文学故事,培养孩子对于文学和经典的兴趣,帮孩子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 

用讲故事的方式
让语文课不枯燥,让文学史有温度

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是有限、零散的,甚至是次序颠倒的:譬如这学期学李白的诗歌,下学期又学《诗经》中的篇章。这门课程按照时间顺序,让孩子系统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全貌;完整串联语文课的零珠碎玉,娓娓道来课堂不会讲的趣闻轶事。

亲子共处的绝好机会
碎片化时间的完美填充

在上下学的路上,或利用休息、锻炼的空隙,借助听来实现知识的扩展,获得美的享受,是孩子的最佳选择。父母和和孩子一起听,既能补全自己的知识漏洞,也是陪伴孩子的好机会。

扩展语文课堂
提升鉴赏能力,丰富作文素材库

宋代的柳永为什么自称“奉圣旨填词”?
我们知道“诗仙”“诗圣”,那么“诗豪”“诗鬼”又是指哪位?

学习这门课程,帮你找到答案!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会分辨好作品,帮助搭建作文素材库,让孩子写作文时不再无从下笔。
 


1000+部作品

5000年中国文学史

400+位文学名家


限时优惠139元,原价199元

活动时间:7月19日-7月25日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文章作者

中读推荐

发表文章92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228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