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奚牧凉
2018-02-07·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79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北齐·彩绘菩萨半跏像
)
9月的“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一次举办的出土文物展。或许因为今年适逢山东青州龙兴寺造像发现20周年,此次展览又作为同期在北京举办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特展。出乎策展人、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郑岩的预料,这批年代集中于北朝晚期的佛像,吸引来的观众数目几近创下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新纪录。
1996年10月5日清晨,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青州市博物馆南邻的益都师范操场工地,露出了几段石人的残腿断臂。由此,后来被誉为“20世纪中国佛教寺院三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龙兴寺窖藏坑,得以重见天日,震惊世界。而近20年过去,有关龙兴寺造像的展览已举办过20多次,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外著名博物馆,及青州、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等国内城市,都曾见证过龙兴寺造像到访的身影。仅此次展览中,就有11件较为完整的造像之前五六年一直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如何将学界与公众耳熟能详的龙兴寺造像展出新意?如何呼应本届艺术史大会的主题“TERMS”(旨在讨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这些问题,是本届大会组委会成员之一的郑岩,在展览策划时需着重点考虑的。
正如此次展览的题目“破碎与聚合”所指示的,此次展览的重点与亮点,并非19件完整的龙兴寺造像,而是于展厅两侧摆放的一批龙兴寺造像残件。它们没有得到拼合,也没有一级、二级或三级的文物等级,很多甚至还是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在此次展览前,它们只是考古发掘出的标本、参考品而已。面对本刊记者,郑岩无意着重推荐某一件完整造像“精品”,而是分享了他对一件造像残件(北齐·贴金佛头残件)的格外喜爱:“它对形象高度精确的表现,和它遭受的无情打击与粗暴断裂,形成了‘完美’与‘不完美’的强烈反差。”
发表文章3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7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